白居易哪里人

时间:2024-01-26 06:39:16编辑:流行君

不是

在日本文化里仍处于重要地位的汉文学中,白居易正是位于这重中之重。无论让哪个国家的学者或是哪个时代的日本文人来评说,对于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是白居易。他在日本的文学意义甚至远远超越了中国唐诗传统定义上的伟大诗人“李杜”二人。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公元838年),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 《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这个时代的中国当然是文化鼎盛唐朝、白乐天所处的时代,而日本此时,则正处于汉诗文全盛期的平安时代。

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引用与活用。《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枕草子》中引用的汉文典籍共计39处,其中《白氏文集》以13处为最多。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已流传广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试通过对白居易诗文的特点的浅析,进一步分析白居易文学流行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原因。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平易流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在传入日本后,便迅速成为平安王朝贵族、学者、诸多文人等的必读教材。关于白诗在日本平安时代流行的原因,日本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子彦二郎(《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句题和歌?千载佳句研究篇》)之说:一、白诗产生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我们平安时代极为类似二、白乐天的身份和地位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也颇为相似三、白乐天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为人等方面又几乎可以视为我们平安时代典型日本人的那种类型四、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七十余卷的《白氏文集》对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来说,是一部大型文学事典兼辞典性质的存在。

首先,就社会环境生活条件而言,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刻,在长时间内累计而成的唐朝经济文化方面的强盛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化作泡影的,白居易生活的这个时期,社会发展还处在全盛时期的繁华阶段,但是在政治大动作的影响下,已有衰弱这无可奈何的景象。而当时的平安朝呢,中央集权的天皇权利逐渐被各大武家政权分割,就如唐土那边的藩镇割据一般,东瀛的中央权利也被各家削弱,天皇与宫中那些空有名头的大臣们不能反抗那些权臣家族,也只能泯酒吟诗徒具风雅罢了。

白居易在唐朝中期的文人中已经是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了,即使是贬官江州,好歹也是个司马,而由于其诗通俗到“老妪能解”的程度,无论是本就喜爱他的文采的文人学士或是朗朗上口的那些社会小老百姓,都能雅俗共赏。当时日本的文人墨客们也非是达官贵人既是风雅名士,白居易享受到的宫内野外的雅与俗他们也都体会得到。

介绍白居易时不得不提到的《琵琶行》,其中对于白居易的个性和审美情趣有个较全面的展现,对于“夜”、“月”、“水”、“音”的审美与最后“哀”的那个结局点,正是平安朝人甚至是整人日本从古至今的贯彻的审美思想“物哀”。白居易的诗歌行文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与日本文人的“哀”的风雅意象共鸣,莫怪平安朝野上至天皇下至女官便都是白乐天的忠实崇拜者。日本文化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静止的“哀”,恰恰与白居易的闲适感伤情调相契合,再加上白居易晚年时代逐渐养成的佛道思想融入在诗中,在日本当时那个年迈便要出家入道、修身养性的社会流行趋势看来简直是称心如意。

白居易一生中共创作了三千八百多部作品,并且保存下来的作品也是唐代诗人中最多的一个。另外,白居易本人的经历曲折而丰富,其作品的取材范围甚至涵盖了中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日本平安朝文坛崇尚汉诗文,每当文人相聚,大多吟诵汉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作出好诗的,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无疑,当时流传到日本的《白氏文集》就起到了这样一个参考作用。白居易就相当于是那些学习汉诗为风雅的文人们的导师,而他的诗文则是最佳范例,其中对于意象、韵律、节奏与主题的把握,相对于巧玩律韵的杜甫与天马行空的李白而言,更贴近平安文人们的心理定位。

平安时人欣赏白居易、景仰白居易,却并非接受他所有的诗歌。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而平安朝所风靡的,却只是闲适、感伤这类诗歌。对白居易极为看重的讽喻诗,却并没有引起平安人的兴趣。白居易的政治热情,在官场的种种失利中减退,而对于当时已失了官场自主能力的平安朝而言,可能更是讽刺。平安人在摒弃了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后,却又沉迷于白诗的种种趣味风雅中,不得不说是诚实地反应了他们“物哀”思想所独有的略显颓废的精神状态。但是对于平安朝、及以后日本的文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白居易诗歌的流行正是当时地方文化裹足不前的最佳的一帖良药。

上一篇:缅怀袁隆平

下一篇:苏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