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风俗

时间:2023-11-26 10:25:34编辑:流行君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寒食节的传统民俗

寒食节的习俗

扫墓

寒食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拜扫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商周以来,一直把祭祀上帝与祭祀祖先当作国家大事。所以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极盛。《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诏令京师官员寒食拜墓,在京徽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还,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扫墓。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寒食节扫墓

打秋千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清明之日打秋千,不仅是戏乐,而且还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动人情景。

打秋千起源于何时?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擅变而来,一说起源于汉武帝时代。高承《事物纪原》认为秋千为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为“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殡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高兴人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长安市民竞相仿效,风靡一时。

斗鸡

唐代寒食之日,还盛行斗鸡之戏。斗鸡在战国已很盛行,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市民好“斗鸡走犬”。汉代达官显贵、游手好闲之徒也多喜欢斗鸡。《史记·袁盎列传》记载,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时与间里常斗鸡走犬。《后汉书·外戚传》记载,梁冀好斗鸡。((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至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斗鸡图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时曹植还曾赋《斗鸡篇》,不过那时并不一定在清明节。但是,到了唐代,斗鸡活动却盛于寒食清明节之时。

寒食斗鸡之俗传承不断,到唐玄宗时已风靡长安。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未即位时就好清明斗鸡之戏。即位后,还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金昊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千余只,并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门负责驯养。一时长安宗室贵族、达官显贵竞相仿效,大兴斗鸡之风。京师男女以斗鸡为事,一些游闲公子为弄到好鸡不惜倾家荡产,重金购之。一些家境贫寒者,养不起鸡,竟玩假鸡,以此为乐!

斗鸡

拔河

唐代寒食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唐中宗于清明节幸梨园球场,命侍臣分朋拔河,当时分宰相、二位附马为东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不服,请重新分组,唐中宗未同意。结果西朋竟输于东朋,尤其是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嫌因年高体衰,竟被随绳拉倒在地,好长时间起不来,惹得皇上、皇后、宫妃、公主大笑不止。在《资治通鉴》与《景龙文馆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为何清明节要重视拔河呢?原来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之时,而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隋书·地理志》云:举行拔河之“俗以此庆丰收,用致丰稚,其事亦传至它郡”。正因此,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甚流行。

寒食节蛋

蛋在清明食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鸡蛋都是昨夜或天亮之前煮好的,分给孩子们的鸡蛋都要染上各种颜色,主要有红、绿与紫三种颜色。红、绿是用洋红、洋绿染料染的,紫色是用烧开的高粱壳水染的。以前,农村生活水平低,通常每个孩子能够分到的鸡蛋没有几个。于是分到鸡蛋的数量及蛋的颜色,就成为孩子们在一块攀比的主题。清明这天,在许多地方还盛行斗蛋。斗蛋是一项古老的节日习俗,据说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了,如今在山东的一些地区仍有保留。寒食这天,孩子们把分到的鸡蛋拿到大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相碰撞,破碎的一方就算输了。然后换另一个人斗,以能多次取胜者为荣。

上一篇:津巴布韦币换算

下一篇:硫磺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