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孔融为什么被曹操给杀害?
孔融,字文举。东汉鲁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生于公元153年,逝世公元208年,享年五十五岁。
孔融出自书香门第,博学渊原,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幼年勤奋好学,能诗善文,他后来当了官之后经常举荐贤才,传播儒学文化。只可惜在后来因为批评曹操言辞太过犀利被曹操所杀。孔融这样文人,想必也都是有着那些所谓的傲骨,乐于做些批判之事,不知明哲保身,将曹操惹怒引来灭族的惨祸。他被杀,也或许是曹操早就想借机除掉他,只不过是时机早晚的问题罢了。
他的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也同时被杀害,民间有许多关于孔融后人的说法没有什么依据,历史上还是未被得到证实其后人的存在。在他与妻子遇害之后他的其余六个兄弟却不知所踪,也许曹操杀人会有些漏网之鱼,给他们逃了。史书并未有所记载关于孔融有后代的,或许是有他的后人的,只是并没有证实罢了。他生平也写过不少文学著作,代表作《荐祢衡疏》,反应了汉末动荡的年代与现实。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之势战火不断,他的许多作品也在祸乱中消失,着实令人觉得惋惜。
尽管没有找到孔融的后代,但他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传了下来,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想必都在课本里学过,这个故事其中讲到的道理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孔融是谁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才学让他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家室也比较有渊源,是孔子的后人。可以说,孔融的文学才能有一部分是因为家族的遗传性。
孔融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孔融让梨、孔融认亲这些故事流传千古,孔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神童,可是孔融的结局却不好。孔融一生顺当,仕途也走的顺利,甚至曾经做过丞相,也算是名噪一时,但是汉王室开始走下坡路,曹操渐渐掌握实权,并且开始有了另立国家的想法,孔融忠于的是汉王室,自然看不惯曹操,所以时常言语间讥讽曹操,甚至在公众场合和曹操作对,反对曹操的很多决定,让曹操下不来台,直到最后被曹操用各种名义杀害,享年不过五十五岁。
不过关于孔融,更多的是他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章一般都是议论性的,言语激烈,主张仁政,颇受欢迎,但是孔融的作品留下来的非常少,只有少数的散文和诗留了下来。
说到孔融是谁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他幼年时候让梨的故事,但其实孔融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经历都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流传度非常高,所以人们对孔融的印象也大多是这样一个故事而已。
建安七子之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文学成就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 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83载孔融有《春秋杂议难》五卷,集十卷,又有其文及奏疏。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轶事典故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哭坟不悴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_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刘勰认为他是"七子之冠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徐干:字伟长,少年勤学,潜心典籍。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阮瑀:字元瑜,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应玚:字德琏,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应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汉末文学家,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陈琳:字孔璋,汉末著名文学家,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当时亦称名篇。刘桢:字公干,东汉名士,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暑赋》《清虑赋》等。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3、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1、“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2、“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3、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4、“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