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的意思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上兵伐谋的案例1、春秋时,楚国军队伐宋,虽然把宋城围了,但宋国始终不投降,只好决定撤军。大夫申叔时反对撤军,并出了个主意:在宋国土地上修房造物,分兵耕田,长期屯兵,宋文公必然害怕。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宋文公果然怕了。派大夫华元夜入楚师,要求谈判。楚将子反把他的来意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见了华元,问他城中情况怎么样。华元说,情况非常糟糕,已经到了劈开人骨头当柴烧、易子而食的地步,但是,如果贵国想因此与鄙国订立城下之盟,那就打错了算盘,虽然我们已经落到这种地步,但宁愿亡国,也不会从城下盟,请贵军先退后三十里,咱们再谈!楚庄王被他的诚实所感动,同时慑服于他的大义凛然,罢兵撤围而去。2、战国时期,郑武公想伐胡国,故意把女儿嫁给胡国国君,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大家说打哪个好呢?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伐,郑武公大怒,把他杀了,说,胡国是咱们的兄弟之国,姓关的却说可以打它,是何居心?胡国国君知道后,以为这个老丈人真把自己当亲人,也就不加防备,不料遭郑国军队突然袭击,轻而易举被拿下。3、战国时期,王翦为秦将,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李牧多次打败秦军,还杀了秦军一个叫亘骑的大将。王翦很不高兴,把视线转移到一个叫郭开的家伙身上。郭开是赵王的宠臣,在赵王面前说话很有分量。被王翦派人重金收买后,郭开对赵王说,据可靠消息,李牧、司马尚早就与秦暗中勾结,想背叛赵国,现在他们这样做,不过是演戏而已。赵王历来昏庸,对郭开的话深信不疑,使赵葱、颜聚两个脓包代将,还把李牧杀了,废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再次发动进攻,大破赵军,杀了赵葱,颜聚逃亡,灭了赵国。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出自: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扩展资料《孙子兵法》的影响: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走为上策是三十六计第几计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另有一好事者,也作了一首伏头藏尾打油诗,曰: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贼;草鱼海间笑,山羊桃中击;树暗痴故走,釜空苦远客;屋梁连人尸,隔魏虢国灭。 诗去掉头尾的“下策”、“国灭”各二字,余三十六字,一字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计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
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走为上属于第六套败战计中的一计,败战计中的六计分别为:1、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指的是以美女诱人的计策。2、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3、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4、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5、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6、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扩展资料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原书内容: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灵机破敌,这样,同正常的兵法并不违背。由来: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走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