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

时间:2024-12-06 18:41:40编辑:流行君

大同的历史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 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 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 故林胡地。 ”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 (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 《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 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4]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 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 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木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5]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 沿所善无,共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 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 [5]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 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 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 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 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 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 其代郡治高柳。 “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 ”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 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 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 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 [5] 大同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 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 [5] 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 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 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6]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 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 “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 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 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 ”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6]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 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 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 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公里。 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 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 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公里。 [7]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 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 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7]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 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 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 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 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 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 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 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7]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 武德四年(621)平利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 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 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 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 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 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 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 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 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 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 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 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 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 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 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 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 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 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 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 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 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 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 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 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 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 国昌卒,克用取云州。 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7]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 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 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 清泰三年(936)叛将河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 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 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8] 华严寺(辽代) 辽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 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 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 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 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 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 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 [8]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 宣和五年(1123)


大同大学的历任校长

届数校长任期备注1林挺生  1956 -- 1963.07.31大同工业专科学校1963.08.01 -- 1999.07.31大同工学院  1999.08.31 -- 2006.05.05大同大学黄正清2006.05.06 -- 2006.09.30代理校长2吴建国2006.10.01 -- 2009.07.31  3朱文成  2009.08.01 -- 2012.07.31  4  2012.08.01 -- 2013.04.30  何明果  2013.05.01 -- 2014.01.31代理校长5何明果2014.02.01 --  (来自大同大学(台湾)的官网 )

关于大同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 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 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 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 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 *** 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 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 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 *** 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 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 “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 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 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 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 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 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 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 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 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 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 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 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 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 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 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 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 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 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 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 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 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 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 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 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 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 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扩展资料: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 *** 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 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区划沿革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隶属察哈尔省,大同市分5个区。 1949年10月,东、西雁北合并,划归察哈尔省,设雁北专署,属县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大同、怀仁、朔县、平鲁、右玉、左云。 1952年12月大同市辖一、二、三区和口泉矿区。 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 1958年6月市隶属雁北专区。 1959年1月23日雁北与忻县合并为晋北专区,大同市隶属晋北专区。 雁北合并为6个县:阳高、浑源、灵丘、左云、山阴、朔县。 1961年7月24日晋北专区撤销,大同市复归雁北专区领导,辖城区、口泉区、古城区、怀仁区。 同年11月复归山西省直辖。 1962年雁北又恢复13个县的设置,1964年11月撤销古城区、怀仁区,恢复大同县、怀仁县。 市辖两区、两县。 1965年7月将大同、怀仁二县划归雁北专区。 1966年2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划出,成立郊区,大同市辖三个区。 1970年4月,大同市划归雁北领导,9月建立矿区,10月成立南郊区、北郊区和口泉镇。 1971年北郊区改为新荣区。 1972年3月复为省辖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个区,17个街道,287个居民委员会,22个乡,5个镇,25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351个自然村。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辖的平鲁、朔县、山阴划归朔州市。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将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规大同市,实行市管县。 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 2018年2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设立大同市平城区、云冈区,同意将南郊区古店镇划归新荣区管辖,同意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市云州区,区划变更后大同市辖4市辖区6县。

上一篇: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