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朝李白《秋浦歌》。翻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白发三千丈是什么意思?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这句话?
引言: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去学习一些文化,因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 人们可以获得很多的见解,并且人们还能够提升自己的阅历。一、白发三千丈是什么意思白发三千丈这句话是出自李白的诗句里,这句话其实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去比喻了 人的头发总在长长,而且也要去修剪,这句诗句成为了绝妙的浪漫主义构思,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很有趣味,因为李白写下这句话是因为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已经长满了长长的白发,是因为有份深广所造成的,于是就写下了这句,而且也发出了很大的感慨。二、这句话的出处白发三千丈这句话出自李白创作的五言诗《秋浦歌十七首》,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 ,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而且这部作品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啊 热情的歌颂了樵夫和船工以及渔民们的生活,而且也写了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的美好情操,充分的表现出了诗人们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热爱,而且也体现老师人们不受羁绊,从而去忘情山水的浪漫主义情怀。三、李白的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有个性特色以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他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而且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了他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李白也比较善于描绘自然的美景,从而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而且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音乐和谐多变,他善于描绘民间的文化和神话传说,从中吸取营养和素材,同时也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白发三千丈全诗李白
“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全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李白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秋浦长似秋》。作品原文秋浦歌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词句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3】缘:因为。【4】个:如此,这般。【5】明镜:明亮的镜子。【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秋浦歌·秋浦长似秋》选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首,此诗以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三千丈白发领起,抒发了因惊现白发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极大震撼。极度夸张却真实地宣泄了内心的烦愁。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出处】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翻译】 缘愁:因为愁。个:这样。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 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 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三千丈”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白发是无法长到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鉴赏导示】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为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秋浦,唐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鉴赏1】 首句“白发三千丈”写得极度夸张。白发之长,出语惊人。古人蓄长发,挽在头顶,梳洗的时候才披下来,看来诗人很久未顾及头发了,然而这一发现却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震惊:什么时候我满头的青丝变得灰白?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紧承上句,原来白发是因为忧愁而生,因为忧愁而长!前两句,写出了头发变白的原因和结果。头发已白,诗人不得不面对这个悲伤的现实,伤感地又照了照镜子:我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么多“秋霜”呢?这里用“秋霜”代指白发,一方面使语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忧伤的程度。“何处”似问非问,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与无奈。写这首诗时,李白已是暮年,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已被现实磨得渐渐老化,壮志未酬人已老,面对镜中的根根白发,又怎能不发出问天的长叹呢? 【鉴赏2】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岁时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所作。这里选的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壮志未酬,揽镜自照,倍觉痛苦而发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悬下一壁瀑布,令人触目惊心:“白发三千丈”!何故有如此长的白发?使人疑团顿起,似觉不合情理。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悬念,在第二句就做了点拨: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读到这里,只觉诗人出语不凡。不由不赞赏诗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笔力。涵咏这艺术夸张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虽超乎常情,却合乎哲理。只这两句,大诗人李白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已见端倪。忧愁使人早生华发,这三千丈的白发,该蕴积着怎样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写照镜,而三、四句则更明白地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在这里代指白发,但决非重复。“白发”、“秋霜”,这两个词在仅二十字的诗中并用,更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使这首抒愤诗更发挥了强烈撼人的艺术力量。“得”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此的浓愁,即“白发”(“秋霜”)从何而得?这个“得”字犹如泉眼,把诗人积习已久的抑郁和隐埋极深的怨情都进发、渲泄了出来。读过这首诗,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的诗句久久萦绕心扉。 【鉴赏要点】 [1]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3]借代手法的运用。[4]语言含蓄形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哪里?
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这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