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一生中经历的事件有哪些?
1、年少无知、惹是生非、受尽侮辱阶段。补考时往神父的面灰里洒烟末儿,被开除。十二岁去车站餐厅当伙夫,受尽侮辱和折磨。一次值两天两夜的连班时实在太困以致睡着了,忘记了关水龙头,不仅被打得半死,还被辞退。2、革命意识初步萌发,走上革命道路阶段。从彼得留拉匪兵的手中解救了朱赫来,被维克多出卖,关进监狱。在监狱里被殴打,受尽折磨,即将被处死,后来匪徒在接受“大头目”的检阅时,错放了保尔。在冬妮亚家中作短暂的休息后参加了红军,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大腿,后又感染伤寒,可病没有痊愈便又参加了战争。3、凭着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实现生命意义的伟大阶段。与达雅结为夫妻,指导她参加革命工作,同时自己也得到她的照顾,在双目失明又瘫痪的情况下开始写作。保尔战胜病魔和伤痛,完成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启发意义从懵懂少年,浪荡孩子,最终受革命者影响和引导,成为英雄的道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事迹感人至深,经历复杂曲折。常言道,性格,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与童年,少年的经历,身边的人与环境关系重大。保尔的求学,恋爱,参加革命,均在少年青年时代初期完成,可见他的性格,心态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朱赫来,冬妮娅的出现和存在,密切相关。然而,引路人朱赫来和冬妮娅,都没能与他相伴远行。遗憾之余,让人慨叹!革命者中,他是优秀的;恋爱者,他是缺憾的。不过,丝毫不影响对他作为英雄的热爱与崇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经历了哪些事情?
1、被学校开除;在发电厂工作并偷了德国中尉的手枪;巧遇冬妮亚互生好感;1919年保护犹太人;因救朱赫来被抓,出狱后在冬妮亚家避难。2、1920年参加日托尔战役,头部负伤,右眼失明;和冬妮亚参加共青团并发生争执;向丽达学习文化并互生好感;参加平息基辅市暴动的战斗;参加筑路,并和冬妮亚有了不愉快的偶遇。3、在筑路中得格鲁布性肺炎兼肠伤寒,回谢佩托夫卡养病;在铁路工厂工作并和菲尔等人展开斗争;到别兹多夫区任共青团委书记;重遇丽达;车祸受伤;认识达雅帮她脱离家。4、和达雅结婚,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出版。扩展资料:保尔·柯察金(Павел Корчагин, 英文:Pavel Korchagin)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后到省肃反委员会工作。妻子是达雅·柯察金娜,第三个恋人。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日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百度百科 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急急急急
保尔一生的四个成长阶段。①幼小、顽皮、惹是生非而又受尽凌辱的无知阶段②革命意识初步萌发,走上革命道路阶段③英勇顽强、斗争经验逐步丰富的成熟阶段。④凭着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实现生命意义的伟大阶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第一次是偷了邻居家的枪,哥哥阿尔焦姆帮他藏树林里才逃过一劫.第二次是为救朱赫来被抓入监狱,后来被当作普通犯人错放了.第三次是在一次激战中,被炮弹击中头部.第四次是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写作背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作者简介: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2岁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1920年因伤重转业,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潮流之中,先后负责过团与党的下、中层领导工作,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伤病复发导致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35年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列宁勋章;1936年逝世。一生著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