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霍尔主人公看谁的电影
看的《白雪公主》喜剧演员艾维·辛格(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是这样一个人:非常介意自己的犹太人的出身;自认为有童年阴影,看了十六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看;有点阿Q精神,但对人生却充满消极;喜欢一直讲无聊的笑话。正因为自身的神经质特质,艾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艾维 遇到了安妮(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一直梦想成为歌星的女孩,两人渐渐堕入爱河。安妮在艾维的帮助下歌唱技巧迅速提高,但她的父母却反对她与艾维来往。安妮得到了唱片商托尼的注意,获邀前往好莱坞灌录唱片,艾维跟着前往了好莱坞向安妮求婚。经典台词:甚至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总是找错女人,我想我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我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会爱上白雪公主,而我却对刻毒的皇后一见倾心。
安妮霍尔相约看什么电影
1、《安妮·霍尔》电影安妮·霍尔第一次出场,伍迪在电影院门口等着,约她一起看伯格曼的《面对面》。2、《安妮·霍尔》(Annie Hall)是联美电影公司出品的爱情喜剧片,由伍迪·艾伦执导,伍迪·艾伦、黛安·基顿等主演。该片于1977年4月20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喜剧家艾维·辛格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遇到了一心想成为歌星的安妮·霍尔,两人之间逐渐产生感情的故事。
《安妮霍尔》讲的是什么
一、《安妮·霍尔》剧情简介: 这是伍迪·艾伦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也是伍迪·艾伦影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以伍迪·艾伦和黛安·基顿的感情生活为题材,一举打破当年的《星际大战》,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之外,还是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安妮·霍尔 著剧本、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也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风光无限。这部作品标志着伍迪·艾伦突破了早期单纯搞笑形象的限制,日渐成熟。《安妮·霍尔》是现代浪漫喜剧的典范,这部影片拍摄手法巧妙,将现实与超现实手法互相融合,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影片没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大部分都以回忆和对白的方式展开,影片可谓多种拍摄技巧的集合:卡通、倒叙、意识流和幻想都被运用其中,但这些花样繁多的拍摄技巧不但没有影响影片的质量,还很好的交代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了解了伍迪·艾伦对于艺术、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剧情概要:犹太青年艾尔维·辛格独自住在纽约,他个子矮小,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不修边幅,略显邋遢。虽然艾尔维·辛格其貌不扬,但他却拥有一口绝佳的口才,经常出演单口相声,自己一个人过着悠哉悠哉的单身生活。 一天,艾尔维与朋友罗勃约好去打网球,他们邂逅了美丽的姑娘安妮·霍尔。 这是一位衣着时尚,口齿伶俐的女孩,梦想有一天成为歌星。初次见面,艾尔维就被安妮的魅力所倾倒,爱上了她。虽然安妮的父母不喜欢艾尔维,但陷入甜美爱情的他们还是过起了同居生活。在艾尔维的鼓励下,安妮开始学起了声乐,进步飞快。慢慢地安妮的歌唱得越来越好,开始在夜总会赚钱。 一天,安妮动情的演唱引起了著名歌星托尼·莱西的注意,倾慕于安妮美貌的托尼有意让安妮去加里福尼亚州去唱歌,去好莱坞录制唱片。面对托尼的盛情邀请,艾尔维无法阻止安妮的决定,看懂安妮和托尼日渐暧昧的关系,他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 二、安妮·霍尔 《安妮·霍尔》是联美电影公司出品的爱情喜剧片,由伍迪·艾伦执导,伍迪·艾伦、黛安·基顿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喜剧家艾维·辛格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遇到了一心想成为歌星的安妮·霍尔,两人之间逐渐产生感情的故事。1977年4月20日,影片在美国上映。1978年,该片获得第50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第50届奥斯卡奖最佳原著剧本等奖项 。 三、演员表: 四、影片评价 《安妮霍尔》是现代浪漫喜剧的一典范,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它混合安妮·霍尔 现实和超现实场景的手法对后世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很大影响;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剧Thirtysomething就是其中一出打破现实场景框框,加插漫画角色和情节。在时装方面,姬顿的在层层交叠著法上加上领带(品牌为Ralph Lauren)也成为一种时尚服饰.此片也是基斯杜化华坚(Christopher Walken)的首部受注目之作,他饰演了安妮的奇怪又迷恋自杀的哥哥.此片令主流观众留意到他和他的独特气质。 这是伍迪·艾伦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也是伍迪·艾伦影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以伍迪·艾伦和黛安·基顿的感情生活为题材,一举打破当年的《星际大战》,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之外,还是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也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 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 这也是一部幽默讽刺喜剧。影片中的伍迪·艾伦自以为是,认为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影片中的他神经兮兮,既缺乏安全感,又矛盾不已的性格正是那个年代小知识分子的写照。伍迪·艾伦整天喋喋不休的对白和独白正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五、作者简介: 伍迪·艾伦,本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堡(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美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喜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 艾伦独具风格的电影,范畴横跨戏剧、脱线性喜剧。艾伦也以他速度飞快的电影拍摄过程与数量繁多的电影作品而见长。艾伦的电影常包办编剧、导演,有时甚至自己上阵演出。灵感方面,艾伦则汲取自文学、性、哲学、心理学、古希腊、犹太身份、欧洲电影,以及他的出生地与一生的居所:纽约市。 2015年1月14日,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与亚马逊签约,被聘请为编剧并执导第一部电视剧 。
《安妮霍尔》 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鸡蛋,为此不惜经历这一切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安妮霍尔,我会怎么回呢?
嗯,是伍迪逼叨叨讲了很多聪明的俏皮话?是安妮吸引人的真实与幽默,还有独特的穿衣风格?又或者,是电影中我能反复琢磨的见解,有关爱情、成长、自我等等?
这样的回答似乎有点儿浮于表面,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出于它对爱情近乎哲学式的思考,还原了相爱之人的激情、矛盾、平淡,更将隐匿于爱情之下的自我与成长,拽出水面,层层探讨。感动过很多或纯粹、或浪漫,或深沉的爱情故事,可看安妮霍尔,却让我感同身受,不时回首往事,更何况,伍迪艾伦还能把故事讲得如此幽默近人,更何况,女主安妮霍尔,是如此吸引人。
“我不想加入这样的俱乐部,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
男主艾尔维深入灵魂的俏皮话,道破了人们容易爱上“异类”的倾向。
艾尔维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遇到了安妮,并为之深深吸引。一个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也不够自信,却拥有艺术家气质的女孩。在作为知识分子的艾尔维眼中,闪闪发亮。艾尔维骨子里认为很多知识分子们看似才华横溢,实则狗屁不通,这种反感,让他对同为知识分子圈的妻子,无法产开心扉。而安妮,虽然说不出深邃的道理,却活得真实随性,身上更是流露着灵气。
她喜欢摄影,而且是出于直觉偏好的拍照,并不在意社会规范的美学标准,她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穿着,爱系领带穿西装,她拥有迷人的嗓音,尝试着发展歌唱事业,却也受困于自己的不自信,安妮之于知识分子艾尔维,是某种逃离与反叛。
“我认为你应该读这些书,而不是养猫经”
人们容易爱着幻想的那个ta,然后去改造现实的那个ta。
艾尔维和安妮逛书店,说了这句俏皮话。他被安妮吸引,却又认为她不够智性上的聪明,正是他的这种矛盾,促使他对安妮进行“文化改造”,企图将安妮变成完美情人。艾尔维对安妮讲述着他的生活哲学,推荐看深奥的书籍,让她去修大学课程,还请安妮去看心理医生,进行自我的探索。
安妮怎么看待艾尔维的所作所为?
她的梦,揭示着她的感受。她曾告诉心理医生她的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人拿着枕头压她,让她透不过气,心理医生分析那个人就是艾尔维。艾尔维让她倍感压抑,让她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久而久之,自信心亦受到打击,艾尔维自以为能让她成为更好的人,却让安妮觉得自己更糟糕了。
“我认为在我们手里的,是一条死掉了的鲨鱼”
窒息的相处模式,使彼此出现情感的危机,而危机的挽回,是出于安妮的不舍,以及对自我改变的正视。可就算度过了这一道坎,仍有矛盾横亘其间,它叫成长。
艾尔维对安妮的改造,虽然让她倍感压抑,但她仍旧认可了改变,从中觉醒了自我,她开始看时事评论杂志,开始夸赞大学老师,觉得精神分析帮助认清了自己,她拥抱了新的自我,进入了高速成长模式,而此时身边的艾尔维有在成长吗?
可以说是停滞的,但这里的停滞,并不代表不思进取,或者用彼此成长步调不一致来解释更合适。艾尔维被“偏见”阻挡成长,比如他对纽约诸多不满,当朋友劝他搬至洛杉矶时,他却吐槽那儿没有文化,这里双引号偏见,是因为在偏见中,艾尔维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在安妮的眼中,艾尔维聪明有才华,却总在原地踏步,对计划踌躇不前,艾尔维的“偏见”与犹豫,对比安妮追求未知与拓宽自我的渴望,早晚会冲击彼此岌岌可危的爱情。
此时投向安妮的橄榄枝,洛杉矶的音乐事业,与其说是诱惑,不如说是出口,是两人关系的出口,最终艾尔维不得不将他俩的关系比喻成一条死了的鲨鱼,鲨鱼必须往前走,否者就会死掉。安妮也必须往前走,无论前面的路是对是错。
“我不知道哪做错了”
艾尔维回顾彼此相处的蛛丝马迹,企图用理性给这场爱情的消散找出答案。他反思自己的作为,可是心中仍带着疑问:是自己葬送了爱情吗?在他第一次和安妮在街上闹翻,他当街拦住一个行人问“她对我冷了下来,是我做错什么了吗?”,行人的回答自然而然“你没做错什么,大家都这样,爱情会消散”,这里看似戏谑,却隐隐点出了爱情来去的不可捉摸。
他不死心,又问一对看着恩爱的情侣,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情侣回答他们彼此浅薄空洞,说不出什么道道,所以对了路子。这里引出了爱情的困境,为了长久,必须摒弃智性交流,以此减少摩擦,浅薄地过一生?艾尔维显然做不到那样。
安妮和艾尔维分手后,去了洛杉矶发展音乐,再后来她又回到了纽约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俩在电影院相遇,而安妮身边的那个人,外形上像极了艾尔维,安妮从压抑到成长,到拓宽自我,可最后又回到了纽约,也许她渐渐看清了自己,也许现在的她能和艾尔维相处,但是彼此曾经成长的错位,终究是让他俩回不去了。
这来来回回的爱情经历,感性理性,混乱迷茫,我们还是需要它。
这种感觉,就像艾尔维说的那个笑话:
“有个家伙去看精神病医生,他说‘大夫,我兄弟疯了,他以为他自己是一只鸡。’
医生说:‘你怎么不把他带来?’
那家伙说:‘我是想带他来着,可是我需要鸡蛋啊。’
你看,我想这就是现在我对男女之间关系的感觉,
你知道,它是完全非理性的、疯狂的、甚至荒谬的。
但是我想我们还一直要经历这一切,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鸡蛋。“
《安妮•霍尔》:“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鸡蛋”
我看过好几部伍迪•艾伦的电影,印象中,伍迪•艾伦扮演的角色总是那么饶舌,带有点神经质,《安妮•霍尔》中的他甚至更为严重。
电影开始就是艾尔维(伍迪•艾伦[Woody Allen]饰)的一场“脱口秀”表演。两个老笑话过后,他很快就进入了主题:安妮(黛安•基顿[Diane Keaton]饰)和他分手了。他搞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毕竟,他又不是一个抑郁乖僻的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捎带着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快乐”童年。
不过,“快乐”是他自己说的,我们看到的小艾尔维,甚至连正常都算不上:他担心宇宙膨胀到分裂,喜欢女同学到难以自禁;他看不上老师,瞧不起同学,这一切让小艾尔维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快乐的小男孩。
及至成年,艾尔维的神经质变本加厉。他对这个世界不怀好意 ,他也怀疑这个世界对他不怀好意。他紧张、偏执、敏感,带点强迫——仅仅迟到两分钟就拒绝进入影院,他还很自我——安妮错过了治疗,他却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即便如此,安妮没有想要离开他,艾尔维也不会选择分手,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不过,为什么要分手呢?看看艾尔维的前两段婚姻吧,他和爱丽森仅仅因为“肯尼迪遇刺案是否存在第二枪手”存在分歧而离婚;而和第二任妻子离婚的原因就不仅仅是乡下和纽约哪个更适合居住这一个分歧了。
还记得格劳乔.马克斯的老笑话吗——“我只是不想加入这样的俱乐部,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艾尔维可是认真的。
可是,安妮是他交往过的最好的爱人:虽然她满嘴“啦-滴-哒”,只读养猫经,把大麻当情趣用品,还用这个时代早已消亡的“优雅”来评价诗歌,但她美丽、单纯,懂得妥协,而且爱他,愿意为他改善自己。
于是,在二人共度的时光里,艾尔维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劝安妮提升自己,鼓励她去修成人教育课程,花钱让她去看心理医生。然后用另一半时间来抱怨她受到的教育都是废物垃圾,大学教授都是超级骗子。
“她进展顺利,而我却快完蛋了。”艾尔维不得不承认,安妮的确改善了自己,她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独立。看了十五年的心理医生的艾尔维还是那个艾尔维,而一年后的安妮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安妮了。
两人的关系最终成了“一条已经死掉了的鲨鱼”(艾尔维语)。
说到伍迪•艾伦的饶舌,不论你是否喜欢,无疑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部分。
单口也好,对口也罢;坐着说,站着说,走着说;下馆子唠,做爱时唠;不管拦住谁就聊,还是冲着镜头来一段独白,形式各种各样,都尽显艾尔维的机智幽默,当然还有他的神经质。
他时不时发表一些独到见解,例如,人生可以划分为“可怕”和“可悲”两种,“可怕”包括绝症病人、盲人、残疾人,而其余的人都是“可悲”的,“你应该庆幸自己是个‘可悲’的人”,他对安妮说。
他还会造一些生词,特别有喜剧效果,比如,他用“多种形态的乖张反常”(polymorphously persverse)来形容安妮的身体任一部分都能体验快感。还有:
“我真受够了整晚和那些干‘痢疾’(Dysentery)活的人进行假惺惺的探讨”。
“是‘评论’(commentary)”。他妻子纠正说。
“哦,是吗?我怎么听说‘评论’和‘异议’(Dissent)已经合并成了‘痢疾’”。
俏皮话更是信手拈来,例如,“我偷看进了坐在我旁边的那小子的心灵”,“那是因为这里的人不扔垃圾,他们把垃圾都整到电视节目里了。”
还有,“圣诞老人要被晒得中暑了”,“但是这里有各种典礼,还有宗教式的膜拜,这些都能够杀人”。
另外还有一些模棱两可,却又意味深长的对话。
两人初次做爱后,安妮问:“你爱我吗?”
“‘爱’是一个太弱的词——我‘嗳’(lurve)你,你知道,我‘暖’(loave)你,我‘瞹’(luff)你,‘口’(f)越来越多”。
安妮那时太单纯,或者她宁愿相信艾尔维也是爱她的。可对艾尔维来说,爱怎么能轻易说出口呢?更何况,他还谈不上爱上了安妮。
接下来两人的对话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
安妮想搬过来与艾尔维同住,她抱怨原来的公寓贵且不说,“水管也坏了,还有好多虫子”。
艾尔维立刻发现了“虫”这个敏感词,很快联想到“昆虫学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不过这一次安妮学聪明了:“你不愿意我和你住在一起!”
整部电影都由类似的对白铺就而成,有趣且不乏深刻。影片中,很多人不干别的,只是在说话,或者只是为了说,才干别的。他们思维跳跃,机敏,包袱不断。且不说《安妮•霍尔》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大奖,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大多数人的“伍迪最佳”。
即便过去了很多年,再看《安妮•霍尔》,它的视觉编排仍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明明错乱颠倒,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回忆一下,两人在安妮家阳台上探讨摄影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的对话。因为刚认识不久,两人都有些不自在,却又想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谈话严肃又认真,可字幕表现出来的真实想法却是另一番景象,两相比较,叫人忍俊不禁。
还有两人去做心理咨询那一段,伍迪艾伦采用了两个角色分屏互述对方的形式,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例如,两个心理医生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经常做爱吗?”),尽管两人的答案一样(“一周三次”),各自的解读却截然相反(一个嫌多,另一个嫌少),这种安排给观众带来的理解上的冲击显然要比两人先后叙述的形式来得强烈。
艾尔维回到小学课堂为年少的自己辩护那个场景,至今看来仍不乏创意。尤其跟小伙伴和老师辩论时的那股子认真劲,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个艾尔维到底长大了没有?还有小伙伴们的大人腔(“我是‘平克斯水暖设备公司’的总裁”)也让人惊叹:这都想得出来。
最著名的场景,恐怕要算安妮和艾尔维在影院排队买票时与身后那个牛皮大王的当面对质了。牛皮大王吹完费里尼,吹麦克卢汉,思维混乱,观点偏激,这让艾尔维忍无可忍,冲着镜头狠狠克他了几句,牛皮大王自然不甘示弱。接下来,令人瞠目的一幕:艾尔维耀武扬威地把麦克卢汉本人从一个电影展牌背后拽出来严词警告牛皮大王:“你对我的著作一无所知”,简直就是一个活维基百科。
影片最后,安妮还是走了。艾尔维把他和安妮的情感经历搬上舞台,男女主角重复着他和安妮说过的台词,却修改了结局。艾尔维失去了安妮,这并不妨碍他用艺术来表达完美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确实难缠”。
电影结束时,艾尔维又讲了一个笑话:有个家伙去看 精神病医生 ,他说:“大夫,我兄弟疯了,他以为他自己是一只鸡。”医生说:“那你怎么不把他带来?”那家伙说:“我是想带他来的,可是我需要鸡蛋呀。”
生活如此,爱情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