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胥黎在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提到?
赫胥黎在朝花夕拾中的《琐记》提到。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朝花夕拾》的《琐记》一文中提及。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相关背景:《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赫胥黎提出了什么理论
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理论。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全名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皇家矿业学院,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赫胥黎生平:生于伦敦西部伊令,是当地数学教师乔治·赫胥黎8个孩子中的第7个。17岁时,得到奖学金,开始在查灵十字医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二十岁时在伦敦大学通过他初次的医学士考试,解剖学及生理学两个科目都得到最优等成绩。代表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的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