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列宾美院素描这么牛
1、列宾美术学院本科好考吗?
列宾美术学院本科入学条件:
身体健康,且无色盲、色弱;高中及以上层次毕业生,可以无俄语基础;具有一定俄语基础者入学需经过考试、面试,成绩合格后录取相应班级;不要求地方各省联考成绩。
列宾美术学院本科申请条件:
完成高中课程、会考成绩合格、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具有一定美术水平,参加面试并提供相关作品(原作、照片、幻灯片等)。
2、列宾美术学院研究生好考吗?
艺术类院校本科毕业生,有美术基础和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参加列宾美院的面试并提供相关作品(原作、照片、幻灯片):
油画、版画系需提供:静物画、肖像画、(照片)
雕塑系雕塑专业需提供:人头画、构图、雕塑、(照片)
建筑设计系设计专业提供:人头画、城市风景画、静物画、室内设计。
最高悬赏!关于列宾美术学院的大师级素描材料问题!
素描的技法有很多种,列宾美院的画法我也研究过,素描底色的制作,这一种你可以尝试下,先选用克数比较高,质量好的素描纸,如160克左右的,像康颂素描纸就可以,再接下来将纸用湿裱法裱好,用单色水彩颜色稀释后,进行底色渲染
颜色自定,干后就可以在上面进行绘画了.高光的地方就用白笔提亮好了.至于绘画材料,国外的材料很丰富,品种多,而且质量很好,如英国得韵公司就有24种颜色不同的炭笔,很适合做特殊效果.
至于质感的比较手法,这个没有定性,主要是你的观察和思考方法是否正确,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
先说这么多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
材质素描图片-你好请教一下这种素描材料是什么是碳粉加水吗?这种素描具体作画步骤和材料都是怎样的啊?
素描杯子怎么画茶杯是我们喝水时必须使用的用具,茶杯的形状和材质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需要的茶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素面茶杯是怎么画的吧。方法/步骤首先我们画出一个椭圆形作为茶杯的杯子口部,然后在画出茶杯的杯沿,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画好茶杯的杯口和杯沿之后再画出茶杯的杯体轮廓,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画好茶杯的杯体之后,再在杯体上画出茶杯的杯子把手,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画好茶杯以后我们将茶杯的杯子口部打上深一点的底色,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然后将茶杯的杯体及茶杯的杯子把手也打上底色,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将杯子打好底色之后我们再在杯子的下面及右下角画出茶杯的阴影部分,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后我们再对茶杯的整体素描色调进行处理,最好的素描效果如图所示: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素描静物中不同质感的物体如何表现?由物体的物质属性带给人的视觉感知即为质感。如玻璃表面的光洁、绸缎的柔软滑亮、陶瓷的粗糙、金属的坚硬等。质感的获得源自人的视觉经验和触觉经验。在静物写生中,质感的传达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内容,它可以训练我们视觉的敏感和写实效果的真实丰富。不同的物体还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固有色和不同的光泽等,我们描绘不同的物体时,可以因物制宜,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衬布的质感表现方法不同颜色、不同质感的衬布,既有着不同的手感和视觉感受,也有着不同的形体转折关系。衬布布褶与主体物一起构成画面的基本框架,同时衬布布褶还起到联系各物体、丰富画面的作用。作画时,必须将布褶纹路的结构关系、来龙去脉表现出来。要注意布褶与物体的相互关系,布褶之间穿插较多,需要适当地有所取舍,表现时不能喧宾夺主。陶瓷的质感表现方法陶制品的质地比较粗糙,高光不明显,反光较弱,绘画时宜用较软的铅笔表现。瓷器有光泽,厚重,表面坚硬。与陶相比,瓷器的表面更光滑、细腻。刻画陶瓷器具应注意明暗交界线周围的明暗色阶变化,适当用纸巾揉擦,再用较硬的笔有规律地排线,笔触要平滑,不能琐碎,以更好地表现陶瓷的质感。玻璃的质感表现方法玻璃质感光滑、透明。其自身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但受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表现时不仅刻画玻璃器皿本身的结构,还要刻画透过器皿所看到的物体。因此,刻画时绝对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孤立存在的物体,应将玻璃器皿同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表现。金属的质感表现方法金属制品表面光滑,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反光性。刻画时要特别强调高光和反光区域。其中间层次的明暗对比也相对具有跳跃性。金属制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暗面的反光也要统一在同一个色阶里,避免过多地刻画细节,致使暗面过于“花”“乱”。表现时要用流畅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用笔要软硬结合。其他日常物品的质感表现方法对于其他日常物品主要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认真研究其形体结构,采用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调子进行塑造,结合物体间的搭配、物体与衬布之间的关系、构图布局等方面进行表现。训练时尽量分质感练习,短期内重复画一类物体,比如金属练习、蔬果练习等。还有情境练习,如以运动为题材的羽毛球、篮球、矿泉水瓶、毛巾、运动服、杯子等。你好请教一下这种素描材料是什么是碳粉加水吗?这种素描具体作画步骤和材料都是怎样的啊?这看起来应该是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作业,上一幅的材料为纸面索斯干画法(或干湿结合画法),亮部用白色粉笔或白色坦培拉颜料(一种俄罗斯产水溶性颜料,类似丙烯,不是蛋黄坦培拉)提白。下一幅是纸面索斯干画法(或干湿结合画法)。索斯соус也是俄罗斯产的一种色粉笔类工具,颜色为很深的棕褐色,硬度介于сангина(红垩)和Сепия(乌贼墨粉笔)之间。是很软的材料,有点像国内卖的樱花色粉笔,但更软,调子更丰富。具体画法通常是:画大之前先做若干构图小稿,把光影布局和层次安排设计好。在整开素描画板上湿裱一张素描纸,要质量好的,因为需要反复涂擦和着水,在作画前,需要在白纸上做色,索斯素描可直接将一根或多根索斯粉碎,调水,和成稀汤,用宽刷子均匀平涂在纸面上,反复两三遍后纸面便呈现一种均匀的灰调子,就可以开始画了。干画法:把一根索斯粉碎,用软布或手蘸粉末揉擦纸面,定出大体光影布局,这个阶段不抠轮廓线,调子非常柔和,定好后喷定色剂。之后不断深入,形体刻画逐步具体,一些部位的轮廓线开始清晰,暗部调子不断加重,层次不断拉开。这个过程中尽量控制减少直接用索斯棒在纸面画线条,否则会显得死。多用软布、软纸、手掌、手指去揉调子。提亮:在人体肌肤部位的亮部多半是留出来的纸面底色(索斯灰),最亮处用软橡皮或一种ㄠ状软材料轻擦,提亮,高光部位用硬橡皮用力擦,擦出纸张的白色。随着深入,在后期阶段越来越多地用成块的索斯直接在纸面涂调子(暗部)或勾勒轮廓,或将索斯平躺于纸面按形体走势在侧光面区域拖出粉笔类材料特有的“笔触”效果(如果这步你进行得过早,就没有深入余地了,一旦做出这些效果,就无法再涂擦出丰富的层次效果,所以重点是控制节奏)。上边一幅画还需用白色材料提出腰间那块布的亮部调子,可直接用白垩粉笔,也可以用水性的坦培拉颜料,用毛笔涂色。湿画法:在裱好纸后,先将一根索斯粉碎,放在一个盘子里加水,研磨,调成比较淡的颜料汤,用宽刷子蘸索斯汤,在纸面快速铺出大的明暗关系,干燥后可用稍小的刷子蘸索斯汤继续深入,到一定阶段再改用干索斯棒继续深入,按照干画法的方式强调轮廓和做出肌理。提亮部程序和干画法一样。这种软材料素描是列宾美院基础训练之一,施色方法更接近用毛笔为油画设色,而不是用铅笔排线条的方式。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是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1、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 1837-1887年) 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1837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因不满于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离去。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手持马勒的农夫》、《无名女郎》、《无法慰藉的悲痛》、《托尔斯泰像》等。《月夜》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成名作,也是他本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亦是巡回画派中最优秀的人物画。《月夜》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2、尼古拉·盖依尼古拉·盖依,(1831生于沃洛涅日,1894年卒于契尔尼科夫斯基省伯尔赞斯基县伊万诺夫斯基村)历史画家,肖像画家,风景画家。1857年获画家称号和大金质奖章。1857-1863年作为美院奖学金获得者在意大利生活并工作。1863年因油画《秘密的晚餐》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而被评为历史画教授。1870年前在佛罗伦萨生活并工作。回到俄罗斯后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之一(1870年)。多幅作品反映俄罗斯18世纪的历史画,具有重要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了俄罗斯文化活动家的肖像系列。1876年到尔尼科夫省伊万诺夫村,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1882年与列夫•托尔斯泰交好,成为托尔斯泰宗教道德学说的继承者。经常造访雅斯纳亚波良纳村,绘制了作家的多幅肖像。借助福音书中的情节和形象展示道德哲学和心理问题,这在盖依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1880-1890年完成了福音书情节组画,这是他自己对福音书的阐释。画家后来的创作为20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创新做出了贡献。1890年拒绝了彼得堡美术学院授予的教授称号。写下了回忆录和多篇艺术文章,留下了丰富的书信遗产。3、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 — 1930年),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年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著名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秋日芬芳》等。列宾晚年画风大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眼疾造成。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4、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克拉姆斯克依在评论希施金在俄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时,说他是“俄国风景画发展上的一个独立学派,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希施金1832年出生在维亚特卡省的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就生活在森林之中,对森林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使他获得有关森林的许多知识,从学画起就立志画大森林。20岁时他来到莫斯科,考入绘画雕刻建筑专科学校,入莫克里茨基工作室学习。毕业后升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入画家伏罗比约夫画室学习五年,前后九年的艺术学习,使他绘画基础非常扎实。28岁以优异成绩获得金奖,走出校门,赴德国和法国深造。33岁又获彼得堡美术学院院士称号,1873年被聘为教授。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希施金所描绘的林木,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带有史诗般的性质。林木的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希施金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笔下的森林气魄雄伟、豪迈壮观。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希施金擅长画森林景象、他画笔下的森林很少描写人的活动,但并不让人感到森林的冷寞,相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画《松林的早晨》是希施金的代表作之一。《造船用材林》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描写他故乡爱拉布尼近郊风景的杰作。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俄罗斯的富饶和沉美。当面对这幅作品时,森林中的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人们仿佛走进了极具诗意的大自然,呼吸着带有闪光的晶莹、潮湿空气,闻着那阵阵清香,而耳旁环绕着凝重的松涛声——那是大自然歌颂生命的幽幽合声。其它著名作品有:《雾蒙蒙的早晨》、《松树林》、《 橡树林边》、《在遥远的北方》等。5、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1865-1911)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处于世纪之交,才华横溢,富有激情,在艺术上承前启后,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初期创作活动,正值巡回展览画派进入极盛时期的八十年代,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和苏里可夫对青年谢洛夫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后来也被巡回画派接纳为会员。谢洛夫出生于彼得堡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九岁时跟列宾学画,以后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得到名师契斯恰可夫素描学派的严格训练。主要作品有:《女演员叶尔玛洛娃》、《少女和桃子》、《阳光下的少女》等。处于1905年革命风暴到来之前的残酷时代,谢洛夫没有从事主题性的巨幅创作,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画领域。他为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萨柯夫等进步艺术家画过肖像;也留下了诸如教会检察长巴别达诺斯切夫、金钱大王格尔叶马、国家杜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业巨头马拉卓夫??等等俄国革命前整整一代“当代英雄”们的肖像。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的写照。谢洛夫的创作视野较广,历史、风景、农村的风俗、插图、舞台美术都有所涉及,但成就最高,创作最多的是肖像画。他的肖像画的对象极广,表现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从农妇、作家,直到宫廷贵族。他的画最大的特征是能真实地挖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属性,在刻划艺术典型和深刻揭示人物性格上,堪称无与伦比。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是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1、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 1837-1887年) 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1837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因不满于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离去。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手持马勒的农夫》、《无名女郎》、《无法慰藉的悲痛》、《托尔斯泰像》等。《月夜》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成名作,也是他本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亦是巡回画派中最优秀的人物画。《月夜》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2、尼古拉·盖依尼古拉·盖依,(1831生于沃洛涅日,1894年卒于契尔尼科夫斯基省伯尔赞斯基县伊万诺夫斯基村)历史画家,肖像画家,风景画家。1857年获画家称号和大金质奖章。1857-1863年作为美院奖学金获得者在意大利生活并工作。1863年因油画《秘密的晚餐》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而被评为历史画教授。1870年前在佛罗伦萨生活并工作。回到俄罗斯后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之一(1870年)。多幅作品反映俄罗斯18世纪的历史画,具有重要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了俄罗斯文化活动家的肖像系列。1876年到尔尼科夫省伊万诺夫村,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1882年与列夫•托尔斯泰交好,成为托尔斯泰宗教道德学说的继承者。经常造访雅斯纳亚波良纳村,绘制了作家的多幅肖像。借助福音书中的情节和形象展示道德哲学和心理问题,这在盖依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1880-1890年完成了福音书情节组画,这是他自己对福音书的阐释。画家后来的创作为20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创新做出了贡献。1890年拒绝了彼得堡美术学院授予的教授称号。写下了回忆录和多篇艺术文章,留下了丰富的书信遗产。3、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 — 1930年),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年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著名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秋日芬芳》等。列宾晚年画风大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眼疾造成。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4、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克拉姆斯克依在评论希施金在俄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时,说他是“俄国风景画发展上的一个独立学派,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希施金1832年出生在维亚特卡省的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就生活在森林之中,对森林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使他获得有关森林的许多知识,从学画起就立志画大森林。20岁时他来到莫斯科,考入绘画雕刻建筑专科学校,入莫克里茨基工作室学习。毕业后升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入画家伏罗比约夫画室学习五年,前后九年的艺术学习,使他绘画基础非常扎实。28岁以优异成绩获得金奖,走出校门,赴德国和法国深造。33岁又获彼得堡美术学院院士称号,1873年被聘为教授。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希施金所描绘的林木,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带有史诗般的性质。林木的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希施金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笔下的森林气魄雄伟、豪迈壮观。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希施金擅长画森林景象、他画笔下的森林很少描写人的活动,但并不让人感到森林的冷寞,相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画《松林的早晨》是希施金的代表作之一。《造船用材林》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描写他故乡爱拉布尼近郊风景的杰作。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俄罗斯的富饶和沉美。当面对这幅作品时,森林中的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人们仿佛走进了极具诗意的大自然,呼吸着带有闪光的晶莹、潮湿空气,闻着那阵阵清香,而耳旁环绕着凝重的松涛声——那是大自然歌颂生命的幽幽合声。其它著名作品有:《雾蒙蒙的早晨》、《松树林》、《 橡树林边》、《在遥远的北方》等。5、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1865-1911)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处于世纪之交,才华横溢,富有激情,在艺术上承前启后,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初期创作活动,正值巡回展览画派进入极盛时期的八十年代,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和苏里可夫对青年谢洛夫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后来也被巡回画派接纳为会员。谢洛夫出生于彼得堡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九岁时跟列宾学画,以后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得到名师契斯恰可夫素描学派的严格训练。主要作品有:《女演员叶尔玛洛娃》、《少女和桃子》、《阳光下的少女》等。处于1905年革命风暴到来之前的残酷时代,谢洛夫没有从事主题性的巨幅创作,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画领域。他为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萨柯夫等进步艺术家画过肖像;也留下了诸如教会检察长巴别达诺斯切夫、金钱大王格尔叶马、国家杜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业巨头马拉卓夫……等等俄国革命前整整一代“当代英雄”们的肖像。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的写照。谢洛夫的创作视野较广,历史、风景、农村的风俗、插图、舞台美术都有所涉及,但成就最高,创作最多的是肖像画。他的肖像画的对象极广,表现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从农妇、作家,直到宫廷贵族。他的画最大的特征是能真实地挖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属性,在刻划艺术典型和深刻揭示人物性格上,堪称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