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时间:2024-12-03 04:35:30编辑:流行君

《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思路: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具备了德善和德信,然后再浑其心,注其耳目,唯有如此,才可能圆满处理事情,如果是相互之间总是不能达成共识,便就没有和谐可谈了。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为老百姓办实事,圣人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有哪些?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义面前才会勇敢,小人只是内强中干,色厉内荏;俭朴淡泊,才能心胸广阔;不骄不满,不敢为天下先,将来才会成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对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是永远顺应自然的,看似无为,却是无所不为。看看现在的乱采乱伐就知道,这也算作为,不过是妄为,还不如不为。再看看那些原生态的大自然,没有人去管理,环境却好好的,大自然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大有所为。五、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这句很复杂,释义很有争议。按大流的解释吧,运动能够战胜寒冷,清净能够战胜炎热。因为书中还有一句“静为躁君”,清净还是急躁的主宰,所以只有做到清净,才能真正达到大道无为的境界。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介绍如下:《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和《曾仕强详解道德经:德经》是迄今为止易懂的《道德经》注解,堪称人人都能看懂的帝王学。《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高难度部分的解读,一直是*智慧的象征,曲高和寡,鲜有人学习和研究。以擅长将高深的智慧通俗化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从老子的身世讲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全面讲述《道德经》的缘起、主旨、概念和内容。这本书用语浅显幽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道德经》解读得通俗易懂。本书的出版将为读者打开一道学习《道经》智慧的方便之门。作者介绍:曾仕强(1935年10月20日-2018年11月11日),出生于福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后取得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学位,国学大师,学贯中西,曾任中国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等职务。曾仕强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而最令中国大陆读者所熟悉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演讲。

上一篇:你爱我像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