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说,我们不必非要把自己的遗体埋葬在故乡,因为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旅程中,到处都有美好的景点和宜人的环境。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名句。
首先,这句诗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文化中,山水被视为自然与人类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山则代表着崇高、高远、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水则代表了柔性、温润、包容的人生态度。在这种观念下,真正的智者应该像山水一样,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平衡和清醒,超越固有的地域和人生限制。
其次,“埋骨何须桑梓地”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而离开故土,但他们在异地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分别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创造力。他们发扬了不以地域为界限的精神,蔚然成风。这句话也提示我们要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受固有思想和思维模式的限制,勇敢地向外探索,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途径。
最后,“人生无处不青山”则赞扬了勇敢、坚韧和无畏的精神态度。在诗人眼里,“人生无处不青山”,无论到了哪个地方,都应该用领悟大自然的方式面对生活,怀抱一种敬畏和凝重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艰辛,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辉煌。
综上所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诗句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些思想和价值观,超越地域和思想限制,坚韧向上,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必将自己的骨灰埋葬在故乡,因为无论身处何处,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都会成为他永恒的归宿。【出处】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原文节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译文】我立志出乡关,即使不成大名也决不回家。 人生结束后,何须回故乡的坟墓,因为我们的人生没有地方不是青山。【赏析】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远离故土,踏上革命之路的决心和坚定信念,他用“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强调了对家乡的不舍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17年写的,那时他只有24岁,正在长沙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这首诗是为他的父亲写的,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注释】桑梓地,指故乡;青山,指大自然中的山岳和自然景观。【生活启示】这启示我们要拥有开阔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不要被固有的观念和传统束缚,要敢于挑战自我,开拓自己的道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挑战和难题,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恐惧和不确定性而放弃前进,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敢于在未知的领域探索,不要惧怕失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的个人经验是,我曾经在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我感到很陌生,很不适应,但是我没有放弃。我开始主动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积极参与当地的活动,逐渐地,我开始适应这个城市,甚至爱上了这个城市。如果我一开始就选择放弃,我就会错过这段美好的经历。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人生无处不青山,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