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笔记第四章: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①尿蛋白>3.5g/d;②血浆白Pr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尿中大量蛋白和血浆低白蛋白血症为诊断所必需。
(一)分表:分原发和继发两类。
(二)病理生理
1.大量蛋白尿当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作用受损时,其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大量漏出当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合并高血压,输注血浆和进食高蛋白饮食等均可加重蛋白尿。
2.血浆蛋白降低
(1)大量白蛋白自尿中丢失
(2)原尿中部分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被分解(每日达10g)
(3)肝脏虽代偿性增加白蛋白合成,当其合成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
(4)胃肠粘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等,可加重低血蛋白血症。
3.水肿
(1)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进入组织间隙是造成水肿的主要原因。
(2)肾内钠水潴留因素。
4.高脂血症,常与低蛋白血症并存,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脂血症,极低密度和低密脂蛋白浓度升高。
由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脂蛋白分解及外周利用减少所致。
(三)临床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
1.微小病变型肾病电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无电子致密物。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儿童,老年亦有上升趋势,典型表现为NS少见肉眼血尿,一般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90%以上病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伴C3,非IgA型以IgM或IgG沉积为主,伴C3,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样沉积。
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半数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急性起病,部分隐匿起病。IgA肾病者15%出现肾病综合征,几乎均有血尿,非IgA型30%出现肾病综合征,70%伴血尿。随肾脏病变加重,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发生率增加。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增生,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典型特征要牢记)。
免疫病理见IgG,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多有前驱感染,发病较急,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
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贫血出现早,病情持续进展,病变进展快。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疗效差。约半数病例发病10年后进展至慢性肾衰。
4.膜性肾病早期光镜下基底膜上皮侧可见排列整齐的嗜复红小颗粒(Masson染色);进而形成钉突(嗜银染色),基底膜逐渐增厚。若钉突形成,足突可广泛融合。
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起病隐匿,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伴镜下血尿。发病5~10年后出现肾功能损害,极易并发血栓栓塞。少数可自发缓解,早期治疗缓解率高,病情进展,疗效差。
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首先侵犯髓旁肾小球近血管极部位。相应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IgM和C3在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好发于青少年男性,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75%患者伴血尿,确诊时常已有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多数有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疗效差,逐渐发展为肾衰竭。
(四)并发症
1.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常见并发症,与Pr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应用激素治疗相关。
2.血栓、栓塞并发症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肾病综合征时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液粘度增加,血液高凝
3.急性肾衰竭:低白蛋白血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引起水分外渗,血容量不足而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4.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包括三个方面:①确诊肾病综合征;②确认病因:必须首先除外继发性病因和遗传性疾病,能进行肾活检,作出病理诊断;③判定有无并发症。
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疾病:
1.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的皮肤皮疹,可伴关节痛、腹痛及黑粪;多在皮疹出现后1~4周左右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典型皮疹有助于鉴别诊断。
2.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常有发热,蝶形红斑及光过敏,口腔粘膜溃疡,多发性浆膜炎等表现,依据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查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鉴别。
3.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肾病综合征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生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4.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因不清,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5.骨髓瘤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病人可有肾痛,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凡有严重水肿体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者需卧床休息。水肿消失、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起床活动。
给予正常量1.0g/(kg?d)的优质蛋白饮食。热量126~147kJ/(kg?d)。(30~35kcal?d)。
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应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而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及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饮食,以减轻高脂血症。
2.对症治疗
(1)利尿消肿
①噻嗪类利尿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前段,通过抑制钠和氯的重吸收,增加钾的排泄而利尿,长期服用应防止低钾、低钠血症。
②潴钾利尿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后段,排钠、排氯、但潴钾,适用于有低钾血症的患者。长期服用需防止高钾血症,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
③袢利尿剂作用于髓袢上升支,对钠、氯和钾的重吸收具有强力抑制作用,需谨防低钠血症及低钾、低氯血症性碱中毒发生。
④渗透性利尿剂常用不含钠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对少尿(尿量<400mL/d)患者应慎用。因其易与其他蛋白形成管型,诱发“渗透性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⑤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静输血浆或血浆血蛋白,防止血管内水分外渗,促进组织中水分回吸收。
⑥其他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利尿治疗的原则是不宜过快过猛,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加重血液高粘倾向,诱发血栓、栓塞并发症。
(2)减少尿蛋白,持续性大量蛋白尿本身可致肾小球高滤过,加重肾脏病变,促进肾小球硬化,因此,减少尿蛋白也有必要。
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及其他降压药物、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均可通过其有效的控制高血压作用而显示不同程度地减少尿蛋白。
②非类固醇消炎药:如吲哚美辛及布洛芬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便尿蛋白排泄减少。
3.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
(1)糖皮质激素使用原则和方案一般是:①起始足量;②缓慢减药;③长期维持。
(2)细胞毒药物
①环磷酰胺,最常用,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有骨髓抑制,中毒性肝炎,性腺抑制,脱发,出血性膀胱炎。
②氮芥,疗效好,但副作用大。
(3)环孢素
①微小病变型肾病及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激素疗效差或反复发作者应并用细胞毒药物。
②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对已发生肾功能不全者,按慢性肾功能不全处理。肾功能正常者,可参考应用下列治疗方案:先给足量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或可同时加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积极治疗;疗程完成后无论疗效如何均及时减撤药,以后保持维持量激素及抗血小板药长期服用。
③膜性肾病可给予激素及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
4.中医药治疗主张与激素及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
5.并发症防治
(1)感染,用激素治疗时,不应并用抗生素,因为可诱发霉菌双重感染。
(2)血栓及栓塞并发症当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即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已发生血栓、栓塞者应尽早(6个小时内效果,但3天内仍可望有效)给予尿激酶或链激酶全身或局部溶栓,同时配合抗凝治疗,抗凝药一般应持续应用半年以上。
(3)急性肾衰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袢利尿剂;②血液透析;③原发病治疗;④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
(4)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应调整蛋白和脂肪饮食结构。辅用降脂药。
内科学笔记第四章:第六节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cufe renal failure)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骤下降的临床综合症,其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88.4μmol/L。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管坏死主要有缺血和肾毒素两大类,缺血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解释:
1.肾血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为肾血浆流量下降,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表现为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髓质充血等。
2.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障碍主要为缺氧所致。
3.肾小管上皮脱落,管腔中管型形成。
①急性肾小管坏死。
②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
③急性肾间质病变。
④肾前性因素(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肾后性因素(肾结石肿瘤肾积水)等也可造成急性肾衰。
(二)临床表现
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少尿型典型过程,表现有原发疾病,急性肾功衰竭引起的代谢系乱和并发症三方面。
1.少尿期一般持续5~7天。
(1)尿量常明显减少<400mL/d为少尿,<100mL/d为无尿。(考生须牢记)。
(2)系统症状①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最早,常有厌食、恶心、呕吐,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少数可出现肝功能衰竭、黄疸等,为预后不良征象。②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出现气促、端坐呼吸、肺湿性啰音等心力衰竭表现,血压可高可低。③肺部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④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神志模糊、定向障碍、昏迷、抽搐等。⑤严重急性肾衰竭可有出血倾向,可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生化及电解质异常血肌酐、血尿素氮上升,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
(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2.多尿期持续1~3周,尿量可达3000~5000mL,尿比重常偏低。(为什么尿比重偏低,考生应理解)。
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系统症状大多逐渐减轻,易出现各种感染并发症。
3.恢复期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尿量正常或偏多。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尿比重有所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常偏低。肾小球滤过功能在3~12个月内恢复正常。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旦发现患者尿量突然明显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每日升高≥44.2μmol/L)时,即应考虑急性肾衰竭的可能,特别是有心力衰竭、失钠失水、感染、休克或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等情况时,更应高度警惕。在确定为急性肾衰竭后,应按下面次序鉴别其次: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性。
1.病史与体征发病前当有摄入过少、体液丢失,或有心脏、肝脏疾病基础,或有休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背景时,并且体检发现皮肤、粘膜干燥,体位性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应首先考虑为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2.尿液诊断指标检查包括比重、尿渗透浓度、尿渗透浓度/血渗透浓度、尿钠、尿/血尿素氮或尿/血肌酐、肾衰指数以及钠排泄分数等,对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3.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肾区腹部平片、CT、尿路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有时常需配合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结果来判断。
4.肾穿刺使用于可以完全排除肾前、肾后性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而肾内病变不能明确者,特别是各型急进性肾炎、血管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以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四)治疗
1.少尿期的治疗重点为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氮质潴留,给予足够营养和治疗原发病。
(1)预防及治疗基础病因主要采取纠正全身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避免应用和处理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肾毒性物质两大类措施。
(2)营养疗法口服补充营养成分,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和胃肠道外营养疗法。
(3)控制水、钠摄入应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充入液量。在有透析支持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入液量。
(4)高钾血症的处理最有效方法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钾轻度升高(5.2~6.0mmol/L)仅需密切随访,严格限制含钾药物和食物的摄入,并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当血钾超过6.5mmol/L,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等明显的变化时,则需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具体包括:①在心电图监护下,予10%葡萄糖酸钙10~20mL稀释静脉慢推注;②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尤其适用于伴有酸中毒的患者;③静脉注射50%葡萄糖水加普通胰岛素④乳酸钠静脉注射;⑤透析疗法适用于以上措施无效和伴有高分解代谢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后者尤以血液透析治疗为宜。还有积极控制感染,消除病灶及坏死组织等措施。
(5)低钠血症的处理一般仅需控制水分摄入即可。如出现定向力障碍、抽搐、昏迷等水中毒症状,则需予高渗盐水滴注或透析治疗。
(6)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非高分解代谢的少尿早期,补充足够热量,减少体内组织分解,代酸并不严重。高分解代谢型往往酸中毒发生早,程度严重。可根据情况选用5%碳酸氢钠治疗,对于顽固性酸中毒患者,宜立即进行透析治疗。
(7)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的处理出现症状性低钙血症,可临时予静脉补钙。中重度高磷血症可给予氢氧化铝凝胶。
(8)心力衰竭的治疗以扩血管药物应用为主,尤以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的药物为佳。透析疗法应尽早施行。
(9)贫血和出血的处理中重度贫血治疗以输血为主。急性肾衰竭时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治疗原则和一般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处理原则相似,可参考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10)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权衡利弊选用抗生素,要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11)透析疗法保守疗法无效,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进行透析治疗:①急性肺水肿;②高钾血症,血钾在6.5mmol/L以上;③血尿素氮21.4mmol/L以上或血肌酐442μmol/L以上;④高分解代谢状态,血肌酐每日升高超过176.8/μmol/L或血尿素氮每日超过8.9mmol/L,血钾每日上升lmmol/L以上;⑤无明显高分解代谢,但无尿2天以上或少尿4天以上;⑥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3mmol/L,pH<7.25;⑦少尿2天以上,伴有下列情况任何一项者:体液潴留,如眼结膜水肿、心音呈奔马律、中心静脉压增高;尿毒症症状,如持续呕吐、烦躁、嗜睡;高血钾,血钾>6.0mmol/L,心电图有高钾改变。
2.多尿期的治疗治疗重点为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各种并发症,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并逐渐减少透析次数直至停止透析。
3.恢复期的治疗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以防其毒副作用。
内科学笔记第三章:第二节 慢性胃炎
(一)病因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能长期定居于胃窦粘膜小凹,分解尿素产生NH3,还有VagA蛋白,损伤上皮细胞,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引起炎症反应。
2. 自身免疫壁细胞损伤后,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致壁细胞减少,胃酸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导致恶性贫血。
3. 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松弛为原因之一,反流液能削弱粘膜屏障功能。另外,考生应注意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义和常见部位。
4. 其他因素。
(二)临床分类。
慢性胃炎为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
1.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常见,绝大多数由Hp感染所引起。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变主要是胃体和胃窦,本型常有遗传因素参与发病。
(三)临床表现
病程迁延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1)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加重,(2)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3)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A型胃炎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典型恶性贫血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特别在两足。
(四)诊断
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常用辅助检查有:(1) 胃液分析:A型胃酸缺乏。B 型不影响胃酸分泌。(2) 血清学。(3) Hp检测,可做Hp抗体测定。(4)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五)A型胃炎和B型胃炎鉴别要点(重要考点)
1. A型胃炎均有胃酸缺乏,B型胃炎不影响胃酸分泌,有时反而增多,若G细胞大量丢失,则胃酸分泌可降低。
2. A型胃炎血清中促胃液素水平明显升高。可测得抗壁细胞抗体(约90%)和抗内因子抗体(约75%),维生素B12明显缺乏,常有恶性贫血。B型胃炎时,GC的破坏程度决定血清促胃液素下降水平。血清中亦可有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约30%),但滴度低
(六)治疗
对Hp(幽门螺虷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特别在有活动性者,应予根除治疗。以胶体铋剂为基础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两大类,即一种胶体铋剂或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再加上若干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未能检出Hp的慢性胃炎,如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应即停服并用抗酸药或硫糖铝等来治疗;因胆汁反流,可用铝碳酸镁或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来吸附。有胃动力学的改变,可服多潘立酮(domperidone)或西沙必利(cisapride)作对症处理。有烟酒嗜好者,应嘱戒除。另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烟薰、腌制食品,有助于疾病治疗。B型萎缩性胃炎不宜吃醋类酸性食品。
A型胃炎无特异治疗。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可很快获得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