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和对联的区别是什么?
一、作法不同1、楹联的作法是根据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撰写,叫创作,或者去搜集古代诗词文献中的对偶句,这就叫集句,创作楹联必须注意,上下两联切忌合掌,也不去用两句联语去讲同一个意思。致于词的对偶,可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客词对形容词,是虚词对虚词的方法。2、对联来说,是文人墨客流传下来到了社会阶层,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字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播,语言致精华,人各角度来赞美,新人新事,风景山水,鸟语花香所概括,产生一种独特的诗中之诗,把自己所需要的构想,经过周密考虑,用几个字到十几个字出来使句子完美。二、运用场景不同1、楹联又称为对子,多用于春节时期。2、对联只不是用于春节作对子,它广泛用运到婚丧喜庆,也进入了茶楼酒吧,客厅门庭,事企业单位,名胜古迹,佛殿书院,神坛庙宇,画阁方圆,乃至风雨亭边,也出现在门柱,堂柱,桥墩,碑坊和石崖上。三、楹联比对联本义范围更广楹联一定是对联,而且现在已泛指对联;基于本义,对联不一定是楹联,因为楹联必须是挂出或贴出的(但现在两者已经通用);诗词中的对仗语句不能称为楹联,只能称为对联。四、楹联比对联词性要求更严肃楹联要求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而对联就更加要求简约。五、结构要求不同1、楹联要求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2、对联则要求的较随和一些。
为什么叫楹联不叫对联?
叫楹联是因为古代殿堂、庙宇以及家庭堂屋前大多有两根插廊柱子,叫做“楹”。人们贴对联时,常常贴在这对称的楹柱上。我们在旅游时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有古代达官贵人、学者名流甚至皇帝留在楹柱上的对联,所以,文人雅士们就把对联称作“楹联”了。楹联用于殿堂,内容限于政论、处世、哲理、家训等。而对联除上述内容外,可涉及各个领域。对联是楹联的俗称,对联根据不同气氛而做,如:婚联,寿联,新春联等等,不会保留很长时间,而楹联则为旧时贴在庙宇、寺院,殿堂的楹柱上的对联,用对联概括,说明,颂功等作用,质量要求更高,且对扙必须工整,但在律诗中一般具体称为“颔联”、“颈联”等。楹联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楹联是如何起源的,他说楹联起源于春联,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为什么叫楹联
导语:你们知道楹联与对联的区别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1. 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为什么叫楹联?我们不妨从文字学角度探究一番: “楹”(yíng)字是个有声会意字,篆文写作\,从木从盈,“木”表示树木、木柱;“盈”表声兼表意,简写作\,形义为像一人蹲下身体用食器吃肉;有的篆文写作\,像一人蹲下身体用食器进食;有的篆文写作\,从皿从夃,“皿”表示食器,“夃”表示一人持肉。皿与夃两形会意,“盈”字形义为一人持肉用食器进食,或一人叫卖器皿中的肉食。故“盈”字有很多、充满、获利、多余等义,如充盈、盈满、盈虚、盈余、盈利、盈亏等。《说文》“盈,满器也。从皿从夃。”即器皿中肉食很满。《博雅》“盈,满也。充也。”即充满、充盈。“盈”在“楹”字中表义为很多的`、饱满的、圆满的、鼓圆的。木与盈两形会意,“楹”字本义为古代建筑中很多饱满、圆满的。鼓圆的木柱,特指堂屋前的梁柱,泛指一排排、一列列。故有檐楹、凤楹、雕楹、东楹、丹楹、九楹、楯楹、画楹、株楹、门楹、櫩楹、连楹、凿楹、山楹、楹栋、楹阶、百楹、楹语、楹础、梁楹、楹桷、倚楹、前楹等说法。 许慎《说文解字》“楹,柱也。从木盈声。”《玉篇》“楹,柱也。”《广韵》“楹,柱也。孔子说梦奠于两楹。”《诗·小雅》“有觉其楹。”《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联”(lián)字是个无声会意字,甲骨文写作\或\,从耳从糸,“耳”表示耳朵,“糸”表示丝线、丝绳。两形会意,“联”字本义为用丝绳将很多耳朵拴系起来。篆文重构写作,从耳从丝,“丝”表示丝绳。两形会意不变。“聨”(联)字描绘的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远古时代打猎后将猎物用绳子穿耳以方便拖拉,或给奴隶耳朵穿绳方便管制。故有拴系、连接、结合、成对等义,如联合、联结、联系、联络、联盟、联邦、联袂、联名、联想、联姻、联营、对联、上联、下联等。 许慎《说文解字》“聨(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集韵》同《说文》。《玉篇》“联,连也。”《字汇》“联,连绵又联言相继不绝也。”《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 由上述分析可知,“楹”在楹联一词中表示堂前梁柱,“联”在楹联一词中表示成对、联系、联合、关联。楹联一词基本含义是:古代张贴中堂前梁柱上成对且文字内容有关联的条幅。至于后来张贴部位不同,皆为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能够理解的。 2. 楹联原指挂在或贴在楹(堂屋前的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扩展到门框上的对联甚至其他地方上的对联。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幅上或刻在竹片上、木版上、柱子上、大门两旁的墙壁上的对仗语句。骈文、诗词中(特别是律诗)中的对仗句也可称为对联,但在律诗中一般具体称为“颔联”、“颈联”等。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一般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不讲对仗的语句不能称为对联。 从定义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一句话:两者都是讲究对仗(不仅仅“对偶”)的语句;楹联一定是对联,而且现在已泛指对联;基于本义,对联不一定是楹联,因为楹联必须是挂出或贴出的(但现在两者已经通用);诗词中的对仗语句不能称为楹联,只能称为对联评论 3. 对联是楹联的俗称,对联根据不同气氛而做,如:婚联,寿联,新春联等等,不会保留很长时间,而楹联则为旧时贴在庙宇、寺院,殿堂的楹柱上的对联,用对联概括,说明,颂功等作用,质量要求更高,且对扙必须工整,但在律诗中一般具体称为“颔联”、“颈联”等。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一般不重视押韵,但不讲对仗的语句不能称为对联。从定义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一句话:两者都是讲究对仗(不仅仅“对偶”)的语句;楹联一定是对联,而且现在已泛指对联;基于本义,对联不一定是楹联,因为楹联必须是挂出或贴出的(但现在两者已经通用);诗词中的对仗语句不能称为楹联,只能称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