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教是谁创立
1、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汉灵帝时钜鹿人)。
2、张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3、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4、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更多关于太平道教是谁创立,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260891615212986.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太平道的主要影响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
1、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汉灵帝时钜鹿人)。
2、张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3、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4、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太平道教现在叫什么
1、道教不是张角开创的,目前公认的道教鼻祖是张道陵。2、太平道也不是张角开创的。3、太平道基本上在南北朝时期就逐渐湮灭了,但太平经一直流传至今太平道的开创者叫甘忠可,汉成帝时期山东人,曾经写过一部《包元太平经》,是公认的道教第一部经书,也标志者太平道的问世。甘忠可被杀后,弟子们就转到地下传播教义,直到汉末,于吉对民间传播的经书加以整理,就成了《太平青领书》,简称《太平经》,它也标志着中国道教的正式问世,可惜被孙权所杀,所以道教的祖师被同期的张道陵获得。于吉的接班人就是张角三兄弟,利用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被剿灭后太平道分散在民间传播。与其中命运的还有天师道,不过当时应该叫五斗米道,张鲁被曹操打败后,把五斗米道迁到河南等地,基本上也分散开来,后来随道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传到了江南。此间,民间,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和一些地方的巫觋共同存在,经常有各种起义,比如著名的孙恩、李弘之流的,他们身上除了有五斗米道的影子,也有太平道的影子。及至隋唐,随着大一统以后,国家的集权管理,上清、天师成为正宗,太平道就基本没有痕迹了。纯手打,欢迎交流,也可以看一下本人正写的中国道教也有趣一书,直接搜就能看到。
为什么说道教的前身是太平道?
魏晋时期,因为玄学热潮,加上太平道、天师道等的渲染,一时间各种神仙学说遍布大街,于是这个时期的思想和著作都带着浓浓的仙风道骨,加上玄学的推波助澜,道家思想被宗教化,而后形成成熟完整的一整套系统。这套系统就是一套成熟的神仙谱系,它承前启后,统合了先秦神话体系,巫术、秦汉方术、五行阴阳学说等,在魏晋时期又揉合了儒家的一部分、接着又汲取佛教的部分教义,形成了本土宗教体系。因为包罗万象,所以一开始就受众颇多,士大夫也更加容易介绍,加上道家、道教难解难分,汉初又是以黄老之术治国,所以先天就有道教成长的土壤。萌芽于先秦的神仙传说这时候被系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为了传道纷纷著书立说,将自己的理论书面化。于是间,魏晋六朝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神仙主义思潮,这种思潮除了大肆宣扬神仙的能耐、好处、长生不老、容颜永驻等等让保守生老病死摧残的凡夫俗子的向往,转而投身道门。为了普及道法,传道者编撰了精彩绝伦的神仙小故事,然后讲给受众,以来展示道法的神奇,以来宣传神仙的美好。是人就会怕死,都渴望长生不老,尤其帝王将相,生怕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就有神仙长生不老的故事应运而生,这一些故事往往直击要害:神仙都是不老的!要想不老就修炼成为神仙。当然,他们没办法解释神仙为何长生不老,于是编撰出洞府仙山的时间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然后总结出十个字: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大白话说就是,修炼成仙的神仙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千年,这么说吧,魏晋时期的千年前就是周幽王的时期。这种说法在魏晋六朝的著作中屡见不鲜,虞喜的《志林》、《隋书·经籍志》中的《洞仙传》、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任防的《述异记》、宋·祝穆的《方舆胜览》等等都有这种说法。后来又被进一步的阐述,譬如麻姑传说里面的,沧海桑田也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的元稹则更加的引申为一首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比较诡异的是,这里说明,之所以神仙长生不老,主要是因为洞中的时间和世上的时间不一样,而且神仙体系没有阐述,洞中的神仙到了世上,是不是也能千年一日。世上的人到了洞中是不是也一日千年。这时候就给别人留下一个悖论,长寿的是洞中,还是说是洞中的神仙?依据字面意思,显然洞中的时间和世上不一样,那么,人到了洞中自然就是一日千年了,犹如坐上了时光机。或许说,这个洞是不少时空隧道,可以穿越过去未来,歪史认为,这不可能是隧道,因为没有一个神仙可以穿越到过去,好不容易修成神仙,穿越回去变成凡夫俗子?显然不可能的。所以不是。最后还有一个悖论,既然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待在洞中的神仙是否知道世上的时间?抑或是,对于人一辈子几十年,而对于昙花,不过刹那间的绽放,本来时间维度就不一样,何必把不一样的事情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