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蜂

时间:2024-11-26 23:29:39编辑:流行君

杀人蜂的攻击是怎样发生的?

好吧,我也知道在一本专门讨论宇宙起源和人类命运 的书里,说到在南北美洲引进了所谓的杀人蜂是有一些格 格不入。然而这可能在将来变成重大的生态议题——把异 乡的物种引进到新区域里。澳洲的兔子、美国大湖区的斑 马贝、美国南方的野葛,都是这种现象的例子。一个新物种 被有意或无意引进,然后因为没有天敌,就疯狂地增长,杀 人蜂就是这种典型,可用来说明这种过程的故事。但是,我提出这主题的真正理由,却比上述单纯得多。 在20世纪70年代时,我在蓝脊山脉买下一个废弃的农庄。 我亲手搭了一个房子,奉行“回归自然”的准则,又养了蜂, 最多的时候有6个蜂巢。我从此认识了这些动物,并获得 自古以来养蜂者一向捡到的便宜:我为它们提供了住处和 很少的照顾,而它们却为我提供了蜂蜜。自从我的最后一 个蜜蜂也离我而去,到现在已经10年了,但在我的地下室 里,仍旧保存了几磅它们酿的蜂蜜。人类和驯养的蜜蜂有着悠久的交情;在埃及古墓中,甚 至有描述养蜂人的壁画。普通的棕黑二色的蜜蜂学名是 Apis meUifera,可能是几千年前在中东驯养的蜜蜂的后代。 它们和欧洲的拓荒者一起来到了美洲,现在就被称做欧洲 蜂。它们是社会昆虫,生活在围绕着单一蜂后的蜂巢里,而 蜂后一生只离开蜂巢一次,为的是求偶飞行,要找一个来自 另一个蜂巢的雄蜂。她受精后,就会回到蜂巢,连续几年产卵,然后被另一蜂后取代。想要控制配种过程的养蜂人,通 常要施行一种繁复的手续,称做“重新选王”,即把旧的蜂后 从蜂巢中移出,代之以和已知血统的雄蜂交配过的蜂后。欧洲蜂的演化,使得它们会根据白天的长度来调节它 们的活动。当白天变短,它们就开始关闭蜂巢,把雄蜂全赶 出去,“我不再需要你了,兄弟”,然后准备过冬。白天渐长 时,蜂后就开始产下很多的卵,而蜂巢中的口数就逐渐加 大。这样,到了春暖花开时,就有足够的工蜂来采蜜,这种 模式在温带很成功O然而这在热带就行不通了。花开得最多的时候是在雨 季,这又不一定和白日较长的时期重合,因此蜂蜜的产量就 不如养蜂人所希望的那么多。在1956年,巴西的一些养蜂 人决定进口 47个非洲蜂后,来看看它们是否能制造更多的 蜂蜜。1957年时,巴西蜂园的一位访客,从一些蜂巢中移 除了防止蜂后逃脱的隔板。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干的,也不 知道为什么,但是发生这种情况时,已有大约26个被非洲 化的蜜蜂群聚逃走了。杀人蜂(或者使用养蜂人有趣的说 法“遁蜂”),学名是Apis mellifera sceuteData,自此就进入 南半球的人类意识里。这些蜜蜂和当地蜜蜂杂交而渐渐往北迁移时——1977 年到委内瑞拉、1982年到巴拿马、}993年到南德克萨斯州 ——几件事实就变得很明白了。杂交造成了具备新特性的 混成蜂种,包括降低制造蜂蜜的倾向、大为提高保卫蜂巢时 采取攻击行动的倾向等特性,也就是后边这一种特性给于 它们杀人蜂的绰号。所有蜜蜂都会保卫它们的蜂巢——我 记得在一个阴天打开我的一个比较具攻击性的蜂巢时,我 曾被愤怒的蜜蜂追逐数百码之遥。然而,非洲化蜜蜂的特点,是它们防卫的程度——它们可能持续攻击数小时之久, 蛰刺数千下。它们在美国有记录可查的是造成一个人的死 亡,而若从它们被放出来算起,可能共有几千人被蛰。从大部分引进的“外来种”的案例来看,杀人蜂的影响最终总是会被限制住的。首先,它们会达到其自然范围的 极限;其次,人类会采取步骤来控制它们。此外,养蜂人也 开始利用两种策略来限制这些侵入者的扩散。其中之一就 是重新选王,以此维持家养蜜蜂的基因血统。另一策略称 做雄蜂淹没,就是释放大量的欧洲蜂雄蜂到蜂后求偶的地 区(这些地区对蜜蜂粗略地起着同样的保护作用,如同为未 成年人使用的户内购物通道),这样来增加新蜂巢不被非洲 化的几率。因此到了最后,杀人蜂终归会被控制住。但是, 假如当初在巴西的蜂巢没被打开,事情就会简单许多。

危险的杀人蜂竟是由于人为疏忽产生的

提及杀人蜂(也叫非洲杀人蜂),光这个名字恐怕就令人一惊。也确实如此,杀人蜂性格暴躁,攻击性极强,追击的距离可达好几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杀人蜂已经差不多造成1000余人的死亡。然而,这么危险的杀人蜂,它的产生,竟然是源自一次人为的疏忽失误。20世纪50年代,巴西的养蜂专家发现,非洲蜂十分“勤劳”,产蜜量特别高,它的毒性并不强,但攻击性很强。为了培育一种产蜜量高的蜜蜂,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室引进了35只非洲蜜蜂。在饲养中,人们特地在蜂箱入口都安上了铁丝网,防止它们跑出去。谁知有个警卫人员不明真相,误将铁丝网取了下来,结果转眼导致25只蜜蜂逃了出去,没有办法追回来。它们同当地蜜蜂杂交,最终产生了既厉害又危险的杀人蜂。“杀人蜂”的蜂毒是由工蜂的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组成蜂毒的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的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蜂毒的血溶性又极强,因此对心脏的损害也就极大。遇袭者在被蜇以后,普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诸多症状,以致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上一篇:abcc的成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