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卫星云图

时间:2024-11-24 07:34:38编辑:流行君

怎样看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这样看。卫星云图上的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由于我国陆地大部分处在中、高纬度地区,这一地带的高空气流的走向基本上自西向东运动的,所以,我们每天看卫星云图,特别是在冬春季节,云系一般自西向东移动。卫星云图,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目前接收的云图主要有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及水汽图等。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人造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人们既可以接收可见光云图也可通过使用合适的感光仪器接收到其它波段的卫星照片如红外云图。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卫星云图是地面接受到的来自气象卫星的云况图片。按气象卫星飞行的轨道,可分为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和对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两种。前者连续的图片是不同地点上的云况;后者连续的图片代表卫星下方同一范围云的连续情况。按气象卫星取得云况的仪器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卫星云图和红外卫星云图。


怎样看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看法如下;

1、若某地上空为一片晴空区,卫星观测到的,是从地面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信息,表现为黑灰色,黑色越深,表示地面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天气越晴;

2、当某地上空有云雨覆盖,卫星观测到的,则是从云顶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信息,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颜色越白,表示地面辐射越弱,气温越低,云系越厚越密实,降雨强度也就越大;

3、晴空区与云雨区之间的过渡区,则为深灰、灰、浅灰色云系,表明有不同厚度的云而无明显降水;

4、利用卫星云图,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5、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就上东方天气网,东方网旗下的天气网为您提供全国城市的天气预报查询,帮您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方便安排日常生活和旅游出行。


天气预报是如何形成的

天气预报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形成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天气预报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中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现在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天气预报的发展史: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现在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的诞生

天气预报是怎么形成的

天气预报的定义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天气预报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单站预报。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②天气图预报。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上一篇:创维液晶电视报价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