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曹真是谁的儿子?
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养子。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之父秦邵为曹操招募兵马,后为豫州牧黄琬所杀害,曹操哀曹真少孤,于是收养丧父的曹真。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素来与曹操相善。兴平末年,袁术部曲与曹操在豫州交战,曹操一次外出时侦察时,遭遇袁术部曲追杀,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顶替,袁术部曲误以为他就是曹操,遂杀之而去,使曹操躲过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养曹真,变易其姓,才转姓曹。 以上就是关于曹真与曹操关系的两种说法。人物生平:曹操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一起生活。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猎时被虎在后面追逐,曹真回马射虎,虎应声而倒。曹操壮其鸷勇,让他率领虎豹骑。曹真讨伐灵丘的贼寇,拔之,被封为灵寿亭侯。曹真。因讨伐灵丘的贼寇,封为灵寿亭侯。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后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
曹真和曹爽是什么关系
曹爽是曹操名义上的孙子。曹爽是曹操名义上的孙子。曹爽父子跟曹操无血缘关系。古人是非常重视宗族观念的,若按照宗族关系来说,曹操跟曹仁、曹纯、曹洪、曹休四人属于一个宗族。又因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所以曹操、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曹爽七人同属一个宗族,即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沛国(谯县)曹氏。扩展资料:曹爽,字昭伯,曹真的长子。曹爽自小与曹叡关系好,在曹睿继位后受到信任与重用。魏明帝曹叡在病危之际,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并下诏曹爽与司马懿为太子曹芳的辅政大臣,自此曹爽进入曹魏政权的权力核心。曹芳刚继位的时候,曹爽任何事情都与司马懿商议后再执行,两人配合的还算默契。后来随着权力欲望的加大,曹爽在亲信的怂恿下,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夺取了司马懿的军权,成为曹魏政权的最大权臣。随着曹爽集团势力的一天天做大,曹爽开始专权乱政、图谋不轨。司马懿瞅准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免去了曹爽大将军的职务,随后曹爽及其家族因谋反罪被屠三族。
三国志何晏传古文翻译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他的母亲尹氏,是魏太祖曹操的夫人。何晏在宫廷中长大,又娶了公主,年少是就因为文才出名,喜欢老庄思想,写作《道德论》以及各种文赋、著述共几十篇。
何晏字平叔。《魏略》记载:“魏太祖曹操担任司空(官职明)的时候,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当其秦宜禄的儿子阿苏也跟随母亲改嫁到曹操家里,一同被曹操宠爱就像亲生的一样。阿苏就是秦朗。阿苏生性谨慎,而何晏什么都不怕,穿衣服效仿太子,所以魏文帝(曹丕)非常讨厌他,每次称呼他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假子(干儿子)”。何晏娶了公主,又好色,所以黄初(魏文帝年号)时期没有担任官职。魏明帝即位以后,才担任闲职。到了正始(魏齐王年号)初期,依附于曹爽,也因为他有才能,所以曹爽任命他为散骑侍郎(官职名),后来改任侍中尚书(官职名)。何晏起初因为娶了公主,被赐爵为列侯,又因为他的母亲在宫里,何晏生性自恋,不管干什么用于打扮的白粉都不离手,走路都要观赏自己的影子。何晏担任尚书,主持选拔官员,从前和他有交情的,大多都被他提拔。《魏末传》记载:何晏的妻子是金乡公主,也就是何晏的同母妹妹。公主很贤惠,对母亲沛王太妃说:“何晏每天干坏事很多,将来如何保全性命?”母亲笑着说:“你就不嫉妒何晏吗(因为何宴好色)!”不久何晏被杀。何宴有一个儿子,当时五六岁,晋宣王(司马懿)派人记录他的名字。何晏的母亲把何宴的儿子藏在王宫里,向使者抽打自己嘴巴,乞求饶恕他,使者全部告诉了宣王。宣王也听说何晏的妻子有先前的话,内心非常欣赏;又因为沛王的缘故,特地赦免了何宴的儿子没有杀他。《魏氏春秋》记载:起初,夏侯玄、何晏等人名声在当时很大,司马景王(司马师)也有防备。何晏曾经说过:“博学,能够精通天下的书籍,是夏侯泰初(夏侯玄);考虑周到,能处理天下的事务,是司马子元(司马师);高超,处理事情不快不慢,虽然没有说人们也能理解到,不做人们也能感受到,我只听说着这样的话,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是想用高超来形容自己。起初,宣王让何晏参与审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尽力全部追究曹爽的党羽,希望借此获得赦免。宣王说:“要追究曹爽的八族。”何晏记录了丁、邓等七族的姓。宣王说:“还有。”何晏很窘迫,于是说:“难道说的是我吗!”宣王说:“就是。”于是逮捕了何晏。我(裴松之)按:《魏末传》说何晏娶了他的同母妹妹为妻子,这是读书人都好意思说的事(乱伦),就算楚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很是被人认为不对了。假设这些话是旧史里边的,仍然有人不相信,何况不是正统的史书呢!根据各王公的传记,沛王是杜夫人生的。何晏的母亲姓尹,公主如果和沛王一个母亲,怎么说他和何晏一个母亲呢?皇甫谧《列女传》说:曹爽的叔伯弟弟曹文叔,他的妻子是谯郡(地名)夏侯文宁的女儿,名叫令女。曹文叔死得早,令女守孝,自认为年少没有儿子,恐怕娘家让自己改嫁,于是削断头发发誓。后来,家里果然要他改嫁,令女听说后,就用刀割掉两个耳朵,生活常常依靠曹爽救济。曹爽被处死后,曹氏都死了。令女的叔父上奏表示和曹氏断绝婚姻关系,强迫接令女回来。当时夏侯文宁担任梁王的相国,可怜他年少,又严守气节,又曹氏没有后人,希望她有所变心,于是暗地让人劝说她。令女叹息并哭着说:“我也这么考虑的,听你们的好了。”家人信以为真,对她的堤防松懈了。令女于是偷偷的到寝室,用刀割断鼻子,蒙着被子躺在床上。她的母亲喊他和他说话,没有回应,揭开被子一看,血流满了床席。全家震惊,跑去探视,都感到鼻子发酸要掉泪。有人对她说:“人活一辈子,就像灰尘落在小草上,为何这么糟践自己呢!况且你丈夫家被杀光了,你为谁守节哪?”令女说:“听说仁义的人不因为繁盛和衰败改变气节,不因为生存和灭亡改变志向,曹氏从前繁盛的时候,我还打算和他们共存亡,何况如今灭亡,我怎么人心抛弃他们呢!禽兽的行为,我怎么能做?”司马宣王听说后很赞赏她,任凭她收养一个儿子抚养,作为曹氏的后代,她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三国志中说曹爽意图叛乱,是真的吗
先说结论:曹爽谋反,不切实际,斩草除根,还看仲达。
一、关于曹爽谋反的“动机”
想谋反也好,想杀人也好,犯罪以前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那曹爽有这种动机吗?有人说皇帝人人都想做了,这种动机显然有啦。这种理论用在其他人身上很可能是对的,但在曹爽这里却有个极大的错误。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大家想想,你为什么想当皇帝?无非就是要后宫三千,家财万贯,良田千亩,地位高贵对吧?毕竟皇帝这个位置之所以那么诱惑,就是因为他享受的“权利”实在太大了,美女财宝地位气场,你当上皇帝就都有了,所以一般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种理论用曹爽身上却有个致命的疏忽,那么是什么呢?看史料: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三国志曹爽传
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曹爽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和皇帝不相上下了,后宫里的美女也可以占为己有,甚至可以改诏书。换言之皇帝拥有的权利,他都有了。皇帝所享受的福利,他也都有了。他干吗要谋反呢?曹爽是一个富二代,没有什么志向,既然皇上的福利他都能享受,他干吗还要去谋求皇上的“义务”呢?要知道皇上除了有很大的权利意外,也要背负很重的义务,所以以天下为己任,曹爽现在的状况是享受权利而不用承担义务,岂不美哉?人们为追求权利而斗个你死我活的事情不少,但是为了追求义务的相斗,那只有高风亮节或者有雄心壮志者才会做的事情,可曹爽很明显不是这种人。故而曹爽谋反毫无动机可寻。
二、论曹爽谋反的“风险”
要是谋反这种事情,就是要真刀真枪的玩命干得事情,没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才能,基本都会失败,历史上无数前辈都在这里躺枪了。而曹爽也没勇气,也没才能。就算是曹爽再蠢经过伐蜀大败后,难道就没有对自己军事能力有个自知自明吗?看着全军溃败,自己狼狈奔逃,就算是狂妄自大富二代也明白些道理吧?明白自己军事能力不咋滴吧?既然曹爽军事能力低,那风险自然几何倍数的增长,而且当时魏国还有不少忠臣,要是真有人起兵谋反,难免不会出现毋丘俭之类的人,来讨伐曹爽。而且当时天下未定,孙刘两家虎视眈眈,你要谋反,那还不打过来?曹爽如果真要造反,难道不会掂量掂量风险?别说曹爽无脑不会思考,像谋反这种关系到全家性命的事情,就算是街头上的路人也会考虑考虑的。所以说风险如此之高,曹爽谋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三,论曹爽谋反的“人才”
按道理说一个人要谋反,首先要和一些很牛的谋士或者将领谋划,让他们帮帮自己出谋划策什么的。但曹爽这边呢?他的合作对象是谁?何晏。何晏何许人也?一个书生,一个天天聊老庄之道的书生。嗯,一个无能的富二代和一个天天尝到无为的书生密谋反叛,除了司马懿脑残粉,还有人信这么奇葩的事情吗?
四,论曹爽谋反的“觉悟”
按道理说一个人谋反,觉悟总的是有吧?毕竟谋反要是失败,那就是全家被杀的悲惨结局。既然要谋反,觉悟就不可或缺。但是曹爽有吗?没有。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曹爽当时还手握兵权,如果他真的要谋反早就起兵了,但是他居然奉还了兵权!这真的有谋反的觉悟吗!?如果曹爽真的要谋反,那他不可能不知道交出兵权什么下场吧?谋反这种罪,曹爽参考一下前辈就知道下场如何了,但他还是被司马懿忽悠交出兵权了。那这又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曹爽本来就没打算谋反,所以他就没考虑谋反者的下场,故而被忽悠了,认为自己虽然有罪(除谋反意外的罪名),但是金盆洗手的还能保住性命。有人又会认为曹爽低能,才会被忽悠,但我要说前辈血淋漓的例子在眼前,什么韩信之类的,忽悠一个人真的那么容易吗?况且曹爽智商是正常水平的啊。
五、曹爽谋反之说出自何处?
1【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出自晋书
这个我并不想多言,大家都看见第一条“证据”出自晋书,晋书是什么啊?科幻类的小说。陨石落汉相归天,司马懿超神战绩。而且高平陵之变还是个敏感的事情,就好比高乡贵公事件,高乡贵公事件,晋书已经对司马昭进行相当程度的美化,一眼看过去就能得出明确结论“曹髦找死,司马昭是无辜的”。所以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晋书的可信度又有几何呢?有人说晋书黑司马懿,但是晋书再怎么黑能不为司马家的正统说话?是想要是晋书否认了司马家的正统,那干吗还什么宣帝纪,文帝纪啊?有人说这是司马懿个人的问题,不能和司马家正统挂钩,那么还请把晋书中的宣帝纪除名行吗?不是没关系吗?晋朝以及司马家的正统,晋书是必须要曲笔回护的,要不然问题可就大了。
2【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出自三国志曹爽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字,何意?就是说:张当“说”曹爽要谋反。换言之这是人证。但我们知道人言可谓真假难辨,到底张当说的是真还是假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三国志三少帝纪
这段史料也是说人证,但是大家要注意两点,1是“付廷尉”2是“考实”
先说1把张当交给了廷尉,那么这个廷尉是什么机构呢?简单来说就是审讯犯人的地方,不过和现在法院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当时的廷尉是可以使用私刑的!就是所谓的屈打成招!而且这还是普遍现象!
【今有司务纠刑书,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三国志高堂隆传
高堂隆把话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官员们审讯犯人,不按照正道,用私刑。
还有【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三国志陈表传
说得很清楚,官员们用私刑审讯。在当时很常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就是“考实”,考在古代也通“拷”,拷问。考实翻译过来拷问核实。但有人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说考实是考实,不应该逐字翻译。而考实这个词是考察的意思,没有拷问的意思。那他们的史料出处是什么呢,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显然不对。因为翻译势必要联系情况,为什么傅嘏这里就翻译成考察了呢?因为他说的是如何选拔官员,如果发展内政之类的事情,和刑狱无关,自然要翻译考察喽。那我再举些例子:
首先上面说过的【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
【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
以上也都是三国志上内容,可是这里的“考”显然就是拷问,换言之和刑罚,牢狱有关的考自然应该翻译成拷问。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张当这个“考实”,和廷尉挂钩,自然应该翻译为拷问核实。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处张当是被屈打成招的,曹爽谋反子虚乌有。
六、论审讯曹爽和曹爽死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审讯曹爽过程,自然是没有明确记载,有阴谋你还详写?不过呢,三国志对于审讯曹爽一事,非常隐晦的提出两点。1审讯曹爽、何晏的人是卢毓,而且还是司马懿让卢毓审讯曹爽、何晏的。【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这司马懿可是别有用心,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曹爽和卢毓是有私仇的,曹爽得势的时候曾经打压过卢毓。【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司马懿用谁不好,偏偏用个和曹爽有仇的,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且卢毓申完后,曹爽死了。他可谓是一路高升,就像做了直升飞机一样。【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这难道都是巧合?
2我们已经知道曹爽、张当啊,是交付过廷尉审讯的。那么当时的廷尉长官是高柔,在处理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对高柔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那就是“阁下就是周勃”了【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周勃,想必大家都了解,刘邦的部将,后来除掉吕家,将政权还于刘家。最后周勃担心功高被害就宣布隐退了,不再过问朝政。那么司马懿对高柔说这样的话,意义何在?古代人说话特别政治上有时候说的话很委婉,但很有内涵。比如邓艾兄就是听不懂司马昭的内涵而扑街的。那司马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曹爽死后,高柔的表现,首先高柔莫名其妙的加封了【爽诛,进封万岁乡侯。】,按道理说无功不受禄啊,要说高柔在高平陵之变干的事情,就是接了皇后的诏书。这怎么突然加封了呢?再联系一下他是廷尉长官,哦,反正我是明白了。接着高柔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在曹爽被诛杀之前,高柔还是管事的,经常过问朝政了。但曹爽死后,高柔可谓尸位素餐,当着高官,不再过问朝政了,基本上和周勃结局差不多。这是不是可以说高柔理解了司马懿的话语了呢?
一个贪图享乐,不胸无大志的富二代,突然一天脑子抽筋不考虑风险,像高风亮节人士一样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并且他的合作对象还是个满口无为的书生。到了关键时刻又放弃了,在前辈血的教训前,还认为谋反这种事情还金盆洗手。这么离奇的故事,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