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会知识点
必修3首先要把握文化的作用,在复习中要把握必修3的思想主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实践服务”;要完整掌握必修3《文化生活》的4个核心知识点——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及其精髓;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
如题目中要求结合材料回答文化的作用,应该结合材料从以下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分析: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2).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 3).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 4).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 5).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 6).从优秀文化的作用看 7).从文化交流的意义看 8).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 9).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 10).从先进文化的作用看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发展(共性)
高频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承
第1课.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对社会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2)对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会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a.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对政治: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会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相互影响强调三者之间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交融强调三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即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
4)对综合国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文化力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重要因素。作用:------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向保证。
第2课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1)来源: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即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强调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方式)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即经年累月,难以抹去,强调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程度) 4)作用: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从文化交流的意义看: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从先进文化的作用看: 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主要表现在:
①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注意从三个角度切入回答原因:
①原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措施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论依据)。
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四种形式:主要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2).三个特点: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传统文化的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优秀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第5课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立足实践,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交流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4).基本方向: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二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 (个性)
高频考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6课 中华文化的3个特点
1)源远流长表现在----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动态,表明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静态,表明有丰富的内涵) 独特性: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不同);
民族性:雕刻艺术、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歌舞、宗教信仰和衣着服饰。 3)具有包容性-------是原因,是体现;包容性两个方面的表现缺一不可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是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二是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第7课 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为什么?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怎样弘扬XXXX精神?---教材P81四个基本途径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⑥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肩负起
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8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四喜之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三忧之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 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2)、如何区别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
---落后文化指的是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指的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如何应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不限定主体,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怎么做?)
------国家(文化管理者)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建设先进文化;------企业(文化生产者如媒体)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个人(文化消费者)要提高眼力,防止污染,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第9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国家角度) (1)(根本要求)--------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取缔腐朽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键 (2)(价值观引领)------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根本目标)--------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 (4)(中心环节)-------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途径)---------要立足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6)(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此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点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武装头脑,教育人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凝聚力量)、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鼓舞斗志)、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精神基石。 3)、文化生活中强调教育重要性的知识点
①P10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②P35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③ P46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 特定功能。
④P101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①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③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具体要求: ---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文化生活中强调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知识点
(1)P10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P11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力、科技力是基础。
(3) P45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 P67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5) P10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鼓励创新。 (6) P108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文化生活中强调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的知识点:
p37: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p87: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价值观,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p94: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生动形象、快捷迅速地面向大众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旋律。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 *** 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 *** 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 *** 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