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什么 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简单介绍
1、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2、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3、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4、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檄”多在上下级、平级之间互相通用。而传递军情一般都写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则表示万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5、邮驿: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中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古代有什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鱼传尺素、飞鸽传书、风筝、急脚递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https://imgcdn.idongde.com/qa/2020/05/20/11/1589945444687006 2、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3、飞鸽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鸽子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而且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但要成为一只信鸽,主要还在于训练。 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5、急脚递 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 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急脚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传尺素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代也有新闻传播?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由专人扛着“牌报”或“露布”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而令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则是“飞鸽传书”……
声、光、烟
在相对原始的社会里,人们普遍使用鼓声来传递信息。非洲的原始部落大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鼓语,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如苗族、佤族等等,也还保留着以鼓声传递信息的方式。
钟声在基督教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楼大厦林立之前,教堂的钟楼往往是一地最高的建筑,悠扬的钟声传荡四方,承担了报时、示警,以及提醒人们参加宗教活动的使命。
“暮鼓晨钟”描述的是佛寺在早晨与傍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声。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里设有钟楼和鼓楼,钟鼓声在平时用来报时,遇有紧急状况时则用来示警。清朝初期会在初更(晚上7点)击鼓后敲钟,随即关闭城门;此后二至四更(每一更为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小时)中,每更敲钟一次,直到五更结束(次日凌晨5点)再度击鼓敲钟、打开城门。后来乾隆取消了二至四更的敲钟报时,只保留前后以钟鼓声告示城门开合的制度。当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迁出紫禁城后,钟鼓声亦随之消失,虽然在2001年重新恢复鸣钟击鼓,却是人事已非。
烟火或灯光也是传递信息的原始方式,古人会在边境、地势险峻处和交通要道,隔一段距离建造一座高台,内置柴草,遇有紧急事故,在白天守军会用烟、夜晚用火,一站接一站地传递讯息。从历史故事中的“烽火戏诸侯”,以及荷马史诗中描述特洛伊战后,将战胜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希腊的方式,可知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烽火传信系统。直到近代,印第安人仍保留了使用烟火的方式传送讯息。
马拉松与驿马
让希腊人的传讯名留千古的,还不是特洛伊的烽火,而是马拉松的长跑。公元前490年古希腊时代雅典与波斯之间发生马拉松战役,一位希腊士兵为了向家乡等候消息的人送去战胜的捷报,从马拉松平原一路跑回雅典,在完成任务后倒地而死。后人在感念士兵鞠躬尽瘁的同时,不免会问:“为何不骑马”?
但以信差跑步传讯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希腊多山,地形崎岖加上当时林木杂生,马经常为树丛所阻,也容易失蹄打滑摔入山谷,骑马的速度未必快,风险却高;另一个关键是担任信使的士兵原本就是个有名的长跑者,之前雅典人曾派他去斯巴达求援,那次他跑了246公里,约是马拉松的6倍,因此这次的距离对他应该只是小菜一碟。至于故事为何如此结局,只能归结于命运之力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同时,陆续修建从都城咸阳通往各国的驰道。这种交通系统类似现代高速公路的雏形,在后世历代不断的建设下,形成了完整的“邮驿”制度。驿有陆驿、水驿,在道路和水路边,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驿站,备有驿卒、马匹或船只,以接力的方式运作;传递的速度则依信息的急迫性而定,约可分为步、马、急递等方式。
唐朝有驿站1,639处、驿卒约2万人,承平时节偶尔送送新鲜荔枝,遇有紧急事故,可迅速传递军情,例如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自安禄山起兵造反起,只经过六日,远隔三千里的京城即已获悉此事。南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临安,传送金牌的即是日行五百里的急递。
蒙古帝国横亘欧亚大陆数千里,虽有完备的邮驿制度,但在疆域最为辽阔之际,即使马不停蹄地日夜接力,也需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帝国最远的两端传送信息。蒙古帝国分治后,在中土的元朝境内,驿站数略少于唐朝。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除了在所有通往各省的要道,每隔25或30迈耳(mile)设一驿站外,即使无人居住或无路可通之处,也需设驿;驿站内可供住宿,站外养马备用,当时元朝的驿马约有30万匹。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并非送到目的地给某个特定的人或机关,而是将讯息散播给沿途偶遇的官兵、百姓等不特定人。“牌报”是写在木板上的讯息,旗报又称为“露布”,类似现代的横幅或直条旗,都由专人扛着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可供散发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
“飞鸽传书”在现代已是件不可思议的传奇事。训练鸽子送信,并非中国独有,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已懂得利用鸽或雁长飞不迷航的特性传送信息。西方关于飞鸽传书的最早记载出自古希腊时期,当时一位奥林匹克的参赛者在获胜后放出一只紫色的鸽子,以尽快向家乡父老禀告喜讯。唐朝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渡海而来的波斯商人会在船上饲养鸽子,每走一段路程就会放飞一只鸽子,用来向家人报平安。
在东方,对飞鸽传讯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被视为几近神话的《山海经》。据其记载,西王母座前有三只神鸟,其中一只叫做“青鸟”,是专司传讯的信使。相传大禹治水曾获西王母之助,水患消除后,大禹经青鸟引见,到钟山向西王母当面致谢。青鸟也出现在《汉武帝故事》中,记述汉武帝有次看见青鸟飞来朝前,武帝不知青鸟何故而来,东方朔说青鸟先行是传讯,西王母顷刻便至,应洒扫擦拭来等待神的到临。武帝命人打扫后,西王母果然降临。
唐朝宰相张九龄从少年起就养鸽,称之为“飞奴”,有事找亲戚朋友时,便派鸽子去送信,据说使命必达、无一出错。历史上还有一个酷爱养鸽的名人,而且还是个皇帝,虽然是出于意外才登基,但身为帝王后,对于爱鸽在早晚的放飞与回笼,仍然坚持要亲自执行;不过对于臣下的进谏或讽喻,史料中似乎没有留下听劝改过的记录,这位鸽粉就是那个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赵构。
古人诚信善良,即使误伤信鸽,也会设法让收信人知悉鸽子所传递的信息。曾被孔子称赞“贤哉回也”的颜回英年早逝,后代子孙依然秉持家风。明朝有个颜清甫是颜回的第48代孙,有次生病卧床,他的儿子想打个野味给父亲补充营养,打下一只鸽子后,才发现是只信鸽,赶紧带回去给父亲看。
颜清甫看完信后,知道是前任曲阜县尹的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县尹刚刚调任他地,鸽子不知县尹已经搬家,遍寻不获,便一直在附近徘徊,才被小孩打下。清甫将鸽子和信装在木盒里,前去他地拜见县尹,呈上木盒并说明原委。县尹听了也不怪罪,只是叹了口气,惋惜这只养了17年、传家书虽千里也能送达的信鸽,然后令人将之好生安葬。
以物传信及天象
历史上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以物传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元末的朱元璋应运而起,在军师刘伯温的辅佐下,号召汉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逐渐成为各路人马的首领。当朱元璋计划联合各地军队,同时发动攻击,以一举驱逐元人时,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传递讯息,才不会被胡人鹰犬查获。在糕饼里藏入“八月十五夜起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这类的字条,然后广传糕饼给各地军民,是刘伯温想出的妙计。而结果应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不久后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返故乡,大明取代大元,恢复汉族统治中国的局面。
转眼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清兵入关后一路南下,残余的明军退至东南沿海地区,在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号召下,福建一带的军民继续抵抗。联络各方义师的信息传递必须秘密进行,方能避开清兵的耳目,因此一位商人发明出一种可以切成片状的糕点,片里可藏字条,上面写着起义的时间、地点及暗号,取名“复明糕”,为联系有志之士所用。由于“复明”和“茯苓”的闽南音相近,所以后来又称为“茯苓糕”。现在在台湾街头仍可见到茯苓糕,只不过藏在里面的已经不是纸片,而是红豆馅。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飞鸽、烽火、火箭、手语、书信、旗帜、鼓号、狼烟等。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拓展资料: 烽火的燃气是表示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烽火主要是白日以燔烟作警,夜晚以火光作警。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古代有什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1、烽火、狼烟主要是通知能够及时,只要发生状况,就可以点燃烽火,通知诸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烽火台,当发生状况时就一个接一个的点燃烽火,用烟传递敌人来侵的信息,但是传递信息内容有限。2、信鸽主要是传递方便快捷一些,不费人力,受地形影响不大,但是就好象电报一样,传递的信息必须言简意赅,而且,信鸽的安全性不够高,信鸽会受到鹰类等大型鸟兽类侵袭,造成损伤,使信息传递受损,而且容易造人拦截。3、驿站快马,人为传递主要是能够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这样比较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时间上比较长,不能做到太及时有效。扩展资料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烽火台 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被看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既科学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有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提供安全保护,食宿、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鼓声传讯 原始人为了把信息传递得更远和更有效,还制作了一些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西非、南美和新几内亚的一些原始部落,用树木雕刻成木槽鼓,用木槌敲击不同的部位能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通过复杂的敲击组合,能把较为复杂的信息传递出去.赤道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发明创造了箱形鼓、锥形鼓和圆桶鼓.其中,圆桶鼓是将一种树木中间挖空,下面安装四条木腿,并用木槌或橡皮槌进行击打,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将一段较粗的树木中间凿空,再缚以黄牛皮、敲打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信息.这些可被看作是原始的广告信息传播媒介. 竹号传讯 用竹号传递信息也是原始人的一种发明.我国少数民族怒族在举行丧礼时,就以吹竹号的形式来传递信息.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报丧,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个或六个,这种竹号发出的声音,既是特定的信息,又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通知部落成员闻讯赶到死者家中,送去鸡蛋进行吊唁,实际上起到了原始广告的作用. 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原始人保存和传递信息最为原始的方法之一.远古时期,在中国、日本、波斯、埃及、墨西哥、秘鲁以及太平洋上的波里尼亚及附近岛屿,曾盛行过结绳记事的办法.人们用绳子打起各种各样的结来记录不同的事情.不同颜色的绳子,大大小小的结,以及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不同意义的信息.例如,墨西哥的惠乔尔人每年都要步行三百英里去采集一种无刺仙人掌作为食物,这期间,外出者和留家者各有一条绳子,并且每天打绳结.这样,双方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应该到什么地方活动,何日返回等.这种原始的广告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帮助大家记忆的信息符号.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用来表达原始人思想的一种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在于表意.绘画简单,多半画在树皮、皮革或刻画在石头上.这里所传达的信息除了人类生活的踪迹外,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例如美国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的酋长在开会时常说:我的话都保存在贝壳串中,他把紫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贝壳排列成各种图形,串成各种珠带.一定图形的珠带表示一定的意思,因而成为他们部落或氏族所共同拥有的“文件”或“史书”.在内蒙古西北部阴山山脉分支的两狼山地区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所发现的阴山岩画中,有弓和箭形状的岩画,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是原始人在打猎时设置的路标,是人类广告的雏形,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的最早广告. 象形文字 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用物体的形状来代表一定意义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