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电磁波过敏症”吗?
据英国《每日快报》近日报道,英国一位身患电磁波过敏症(electro-hypersensitivity,EHS)的15岁的女孩珍妮·福来(Jenny Fry)今年6月份时在家附近的树林中上吊身亡,母亲称女儿的死源于“WiFi过敏”的危害。【1】 众所周知,WiFi现在是生活的刚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WiFi需求和WiFi信号不足、速度过慢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着工作的心情、吃饭的胃口,而且有可能导致抢不到打折商品,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网友画的人类需求层次 假如某人对WiFi过敏,那人生未免太凄凉了点。 使用Bing(必应)检索,以“electro-hypersensitivity”为关键词,能够找到多篇、不同来源的报道;有的认为不存在电磁波过敏,有的认为有,更有一位C4ST的首席执行官(CEO, Canadians for Safe Technology)宣称,电磁波过敏是真实的,只是一直被科研人员忽略、甚至刻意隐瞒。【2】Bing检索结果 好吧,阴谋论都出来了。接下来说不定“真相大白”:原来都是美联储搞的鬼,他们打着方便民众的幌子,藏在幕后推销WiFi,其实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消减人口,然后经过这样那样的措施,使犹太人统治世界…… 过敏的机制非常复杂,即使是业内专家,也未必敢说自己彻底破解了这一千年难题。不过,对于识别谣言来说,并不需要研究这么精深,中学生物学上那点基本知识就够了。 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三点。 一、 人体内有一套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又分为先天的、固有的和后天的获得性的。 二、 获得性免疫,可以识别“自我”和“异物”。对于异物,比如细菌、病毒,第一次接触时,免疫系统会做个记号,商量对策,这样当同样的异物第二次入侵人体时,它们就能迅速调兵遣将,产生抗体,将其消灭。 三、 有时候,获得性免疫出现“故障“,将本来无害的东西,比如精液、花粉、坚果,标记为敌人(过敏原),导致腺体分泌增多、细胞通透性增强,进而产生呼吸困难、鼻涕横流等症状,称之为过敏。 好啦,现在拿起放大镜,跟我一起来当福尔摩斯试试。 如前所述,过敏是由过敏原引起的,而且发生过程十分迅速。那么,假如一个人真的对电磁波过敏,只要他暴露在电磁波环境中,就会很快产生不适。反过来,他能够根据身体上的不适以及不适的程度,判断电磁波是否存在、是强是弱。 2006年,有学者设计了一套量表,通过皮肤、听觉、头痛、心肺、寒冷感知等多项标准,让电磁波过敏症患者可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不适,为进一步研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打下了基础。【3】 接下来,就是双盲实验的事了。 想要了解双盲实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单盲实验。 单盲实验中,实验人员和被试人员就像是看悬疑剧的你和悬疑剧的主角,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主角不知道,而双盲实验中,双方都是局中人,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几乎被彻底清除,得出的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 电磁波测试的双盲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人员首先选取两个样本,一群是声称自己对电磁波过敏的,另一群没有相关症状的普通人;然后将两个样本标号,比如前者记为A组,后者记为B组,移交给测试者;测试者是另一群实验人员,他们不知道A和B代表什么,只负责测试;接着准备两个相邻但互相看不见的房间,让受试者进入其中一间,在另一间放一只路由器;测试者选定一系列的参数,关闭路由器、打开路由器并将功率调整为10%、打开路由器并将功率调整为20%,等等,询问并记录受试者的感受。 大量的研究表明,那些声称自己患有电磁波过敏症的人,在试验过程中,并不能准确说出环境中有没有电磁波、电磁波的强弱是多少;他们的判断,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因而,研究者认为,没有电磁波过敏这回事,或者说,所谓的电磁波过敏,并不是一种电磁波导致的生理反应,而可能是一种心理效应,可以用反安慰剂效应解释,即,患者笃定电磁波对自己有害,因而产生了类似妄想的症状。【4】 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电磁波过敏症,更可能是由于路由、电脑、手机等的荧光闪烁,或者生活压力大、室内空气质量差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疾病;并且建议,各国政府应该明确表示,目前不存在电磁辐射超敏反应与电磁场暴露之间关联的科学根据。【5】------------------------------- 参考文献: 1、 每经网,WiFi过敏致英国15岁女孩上吊身亡,2015.12.02,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2-02/967096.html 2、Frank Clegg,Electrohypersensitivity Is Real,2013.12.8,http://www.huffingtonpost.ca/frank-clegg/post_5393_b_3745157.html 3、 Eltiti S, Wallace D, Zougkou K,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J]. Bioelectromagnetics, 2007, 28(2): 137-151. 4、 世界十大营销经典败局[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5、 Rubin G J, Nieto-Hernandez R, Wessely S. Idiopathic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attributed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ormerly'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vocation studies[J]. Bioelectromagnetics, 2010, 31(1):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拓拔黑
电磁波过敏症是什么?
电磁波过敏症是人暴露在WiFi路由器、手机、电脑等产生的电磁波下,产生类似过敏的症状,如晕眩、皮肤痒、恶心、睡眠障碍、消化不良等。拓展阅读:一、电磁波过敏症症状表现。其症状包含头痛、脸肿胀、眼睛灼热、头晕、呕吐、皮肤疹、身体虚弱、关节疼痛、肌肉疼痛、耳鸣、疲劳、下腹收缩痛、心律不整、心脏跳动不规则、呼吸困难。有些个案甚至出现中风、沮丧、慌张、精神无法集中、平衡感失调、肌肉抽筋、记忆力减退、浅眠等症状,重者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致癌的机率。二、电磁波过敏症辐射来源。电磁场(EMF)无处不在,人的身体始终暴露在各种电磁场中,但其中的大多数都属于极低频辐射(ELF,来自于家用电器、输电线路等)和无线电射频(RF,来自手机、无绳电话、通讯天线和电视信号转播塔等)。电离辐射来自于X光、CT断层扫描和原子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它们通常都会被划归到致癌物中。但极低频辐射和无线电射频属于不会致癌的辐射,一般认为它们对人体几乎是完全无害的。因为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不足以破坏分子键,所以不会直接造成可能引发疾病的细胞损伤。但这种辐射随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