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为什么叫音乐之都?
哈尔滨音乐城的美誉,凡是知道点儿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人都应该略知一二的。就普及全球的音乐而言,国人不必自惭形秽,虽然我们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国对整个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就音乐而言,中华失色不少,因为带动整体音乐发展的是西洋音乐。而哈尔滨无疑是西洋音乐进入中国的先导者。哈尔滨由于她的开埠由来和外国侨民的涌入,西洋音乐在哈尔滨落地生根,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最早的合唱团等等都是中国音乐的先驱。建国后。哈尔滨的音乐底蕴和雄厚的基础实在是较强的站在了全国的前列,由于强大的正宗师资,产生了早期像金铁霖,李双江等优秀的歌唱家,这是声乐方面,西洋器乐方面,不论是钢琴,小提琴,乃至古典吉他,这世界三大难度最大乐器哈尔滨都在中国独占鳌头,记得小时候,在路过森林街和地段街的时候,省歌剧院和哈尔滨市歌剧院的美妙歌声都不绝于耳,相当谓之享受。鉴于此,哈尔滨音乐的群众基础也十分强大,不论机关厂矿,还是大专院校直至中小学,有大量的音乐爱好者和水准很高的师资力量,每个单位如果筹办联欢会,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的职工与学生比比皆是。这在全国单位内的省会城市真是凤毛麟角,六十年代的哈尔滨之夏延续至今,没有一个城市能把音乐为主题做的这样完美。最后强调一点,哈尔滨作为有素养的音乐之城,是绝对摒弃其他庸俗的地域文化的,某根大舞台在哈上座率一般,几乎无人问津就是佐证,另外,哈尔滨人在欣赏音乐上也颇为讲究甚至挑剔,能容得下大俗,但决不能没有大雅。尽管进去市场经济之后,哈尔滨的音乐也有所衰退,但是作为联合国仅有的两个音乐之城,哈尔滨在全国的音乐之都是无法撼动的。衷心希望我的家乡能重塑辉煌,再展音乐之都的风采!!!
谁能介绍一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今年的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地方?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稿源: 2005-10-31 10:03:26
早在1899年,哈尔滨已有西洋室内音乐会。1908年,哈尔滨已建有能够演奏交响乐的乐团。20世纪初,外国侨民曾在哈尔滨成立过“管弦乐队”、“哈尔滨交响乐团”以及多所音乐学校,给哈尔滨人音乐素养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影响。解放初期,吕骥、向隅、马可、刘炽等一大批革命音乐家在哈尔滨播下了革命音乐的种子。当时的外国商人、资本家在把黑龙江地域的木材、粮食等掠夺运往欧美的同时,同时也把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引进了哈尔滨。
当年哈尔滨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是由俄、德、波、捷、荷及乌克兰、亚美尼亚等国的演奏家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南有上海交响乐团,北有哈尔滨交响乐团的格局,使哈尔滨较早被誉为“音乐之城”。哈尔滨音乐辉煌的历史,吸引了许多有志于献身艺术的海外青年来到中国,来到哈尔滨,无形中壮大了哈尔滨音乐人的队伍。
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剧场,哈尔滨歌舞剧院合唱队和哈尔滨艺术学院声乐专业学生联合演唱的《黑龙江大合唱》拉开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帷幕。在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揭幕式上,男高音郭颂、女高音李高柔分别演唱了东北民歌《新货郎》和《蝶恋花》以及《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等歌曲,他们优美的音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会上,省公安厅演出队的男声小合唱《第一次穿警装》、《第一次上靶场》,生动活泼,形象地反映了公安战士的生活片断。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女声表演的《十唱共产党》、《背起背篓上山来》和演奏的古筝二重奏《绣荷包变奏曲》等,也都为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增添了光彩。据了解,首届“哈夏”音乐会一共演出10场,演出声乐、器乐等曲目300多首。
自此,“哈夏”便以高水平的演出和广泛的音乐活动轰动全国,音乐精英的摇篮、高雅音乐精品的产地、弘扬高雅音乐的典范等美誉接踵而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高雅音乐的定位渐成共同呼声。自第22届“哈夏”开始,高雅音乐成为舞台主角。
第23届“哈夏”音乐会在1996年树起了新的里程碑——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举办。自此,“哈夏”由地方性音乐活动变成了全国性音乐节,全国声乐比赛、新人新作比赛、全国歌剧调演等国家级艺术大赛和全国顶尖的艺术表演,均纳入“哈夏”音乐会之中,这也使“哈夏”音乐会获得了全国音乐基地、音乐精英的摇篮、弘扬高雅音乐的典范等美誉。在第23届“哈夏”音乐会上,“万人花车游”气势宏伟,场面热烈,50多万名市民夹道观看游车盛况。哈尔滨万人空巷,瑞气升腾。
第24届“哈夏”演员多达4000多人,参与市民100多万。迎宾入城式的1380米红地毯和合唱之夜上33825人同唱《太阳岛上》成为中国音乐的鲜见之举。
至今,走过44载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她辉煌的历史树起了新的里程碑,更为哈尔滨奠定了全国音乐基地的地位。如今,“哈夏”已成为哈尔滨作为音乐历史名城的标志。
由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将于2006年8月在 哈尔滨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