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故都的秋

时间:2024-11-16 00:51:49编辑:流行君

《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
  《故都的秋》,作者以深情的的感触,及细腻的的描绘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北国秋景图,使读者禁不住要爱上故都的秋了。
  这堪称是一篇描写秋情、秋韵的美文。《故都的秋》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情颂歌。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扣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之特点来描写故都的“秋味”、“秋意”,以抒发自己的“秋情”。如他写“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里对北国之秋的深厚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不逢北国之秋犟劲十余年了。更是作者热盼北国之秋的急切所在。

  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故都之秋那份神往之因,作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秋花、秋草、秋蝉、秋雨、秋实等景物,把故都之秋烘托的绚丽而彩姿,那清静且悲凉之情韵,含蓄且坚韧的品格,自然而然抓住了读者的心弦。接着笔锋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像“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巧妙的对比,都是为了渲染作者对故都的那份赤子之爱,而这不正是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吗?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在评论古人悲秋时,文章写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将上述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画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创造诗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对客观生活的描绘中完成,郁达夫却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再看对枣树的描写: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这节是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的,是从动的角度描绘色彩的。读者可依靠文中色彩的细微变化展开想像,从而认识事物。很显然,前面的画面是由空间的若干色点来组成的。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无疑是一条线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学上的光谱图,轻度的差异都能分辨出来。若不是对事物观察得细致,感触得入微,是难以如此准确表现出来的。

  《故都的秋》像一块晶莹的玻璃,还透射出了一些不曾着色的颜色,请看: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上面几句,并没有直接表现色彩的词句,但由于作者将一些具有某种色彩的特征性事物展示给了读者,读者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境界,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给事物“补”上它的色彩(客观或主观的)。不是吗?透过上面的叙述,人们会在脑海里呈现出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的形象;看到沙尘灰土的飞扬,读者也会和作者一样,生出“朔风动劲草,边马有归心”的冷落荒凉的悲感。文章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向内部开拓,逐渐显示出它的深度。再如“廿四桥的明月”“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

  韵律感和音乐美,在《故都的秋》中表现得比较强烈。韵律本是诗歌的专门术语,这里借以揭示这篇散文的诗意美。

  关于散文的自然韵律,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作过明确的阐述。他说:“在散文里,那种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讲,专指广义的自然韵律……却也可以有;因为四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的。”这就是说,自然万物的运动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规律和节奏,这便是一种自然的韵律,作为描绘自然风物的散文,自然是可以具备这一美学特征的。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时,正是为“良友”图书公司编选散文二集的前夕,因而这篇作品是较好地体现着这种艺术主张的。

  先看作品对秋雨的描写: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再看对槐树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读了这两段,谁不觉得作者在写诗?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首先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其中有动(凉风、落雨、云逝)有静(灰沉沉的天,无声无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自然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王渔洋所说的“神韵”也巧妙地蕴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蕴藉在“微细柔软”的落蕊里,或有声或无声,或状物或寄情,字里行间暗暗地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种韵律。

  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前后两字又叶韵,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修饰语用得有力,其结果不但被修饰的词,而且连动词甚至插入语也显得十分强劲有力。”(《论创作》)由于《故都的秋》里很多词语具有这个特点(如上文的“润”“淡”等),读起来显得很有节奏。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1.“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
2.《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3.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和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4.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5.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6.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热情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一、妙绘秋图
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五幅图来赞美秋天的美好景色。第一幅是秋晨小院图。作者在南方每到秋天就想起了北方的秋天,这里有清白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寂寥虫声、残缺夜月、陈旧的破屋和蓝白相间的牵牛花,这些景色常给人以冷清之感。第二幅是秋槐落蕊图。北国的槐树常能使人联想到秋的到来,早晨起来,秋槐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什么声音也没有,令人有一种柔软的触觉,它使人感受到了秋的清静。第三幅是秋蝉残鸣图。秋蝉象征着忧愁与哀怨,在北平到处可以听到秋蝉的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那是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表现,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第四幅是秋雨话凉图。秋天的衰景,秋天凄凄沥沥的小雨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隐痛。人们发自内心地喊出:“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种声音恰恰触动着作者的内心深处: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凄凉与无奈。第五幅图是秋日胜果图。北方的枣树生长在屋角,墙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柿子和葡萄的成熟,正是北国清秋佳日。面对瑟瑟秋风,面对长在角落里的果树,怎能使人不感到凄凉呢?五幅秋图,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色,让人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五幅图来赞美秋天的美好景色。第一幅是秋晨小院图。作者在南方每到秋天就想起了北方的秋天,这里有清白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寂寥虫声、残缺夜月、陈旧的破屋和蓝白相间的牵牛花,这些景色常给人以冷清之感。第二幅是秋槐落蕊图。北国的槐树常能使人联想到秋的到来,早晨起来,秋槐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什么声音也没有,令人有一种柔软的触觉,它使人感受到了秋的清静。第三幅是秋蝉残鸣图。秋蝉象征着忧愁与哀怨,在北平到处可以听到秋蝉的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那是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表现,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第四幅是秋雨话凉图。秋天的衰景,秋天凄凄沥沥的小雨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隐痛。人们发自内心地喊出:“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种声音恰恰触动着作者的内心深处: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凄凉与无奈。第五幅图是秋日胜果图。北方的枣树生长在屋角,墙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柿子和葡萄的成熟,正是北国清秋佳日。面对瑟瑟秋风,面对长在角落里的果树,怎能使人不感到凄凉呢?五幅秋图,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色,让人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北国的秋天的清、静和悲凉,引发了作者诸多的感慨与悲凉,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因此,形诸于笔端的景物描写,其中心目的在于表达他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如文中作者写道:“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里,“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赞颂秋的文字的,在他们的眼里,应是见秋而悲。刘禹锡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写《秋声赋》,悲秋无疑。文中的“颓废”另一层意思是把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行列。还有文章的结尾,作者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之情,融进了故都的以至北国的秋中,因而显得既平凡,又独特。


如何评价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一  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果真如此吗?  二  笔者有一个直接证据、三个“旁证”,可以证明:不能将作者所写的“故都之秋”的景物特点定为“清”“静”和“悲凉”。  首先,从原文第1段的表述来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能等同于:北国的秋,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中心词是“来”,“清”“静”“悲凉”是用来补充“来”的,也就是说“清”“静”“悲凉”是在述说北国之秋到来的状态的。而且,“来”字之前还有“却特别地”四个字加以强调。所以,作者写这句话应该是在强调“秋”是怎样到来的,而不是“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其次,从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来看,第2段与第1段构成对比关系,借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反衬故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又用比喻的方式点明“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也就是说,江南之秋来得是不彻底的,只有这北国之秋,才来得彻底。  第三,从第3至第11段所描述的五幅“秋景图”来看,尽管人们可以挑出某些句子来说明这句写的是“清”,那句写的是“悲凉”,但是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某一幅秋景图在集中描述“清”,另一幅秋景图在集中描述“悲凉”,也不是每一幅秋景图都分别描绘了“清”“静”“悲凉”的特点。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表述是不连贯的,而行文必须做到语言表述连贯,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  或许有人会说第5段的“秋蝉残鸣”不是在整段地写“静”且表述连贯吗?可是我们知道,“蝉噪林愈静”并不是“秋”所独有的,也就是说“静”并不能算是“秋”所独有的特点。何况,这段是不是要重点表现秋的“静”,尚需推敲。  第四,从众多解读者的理解来看,或许是因为对哪里在写秋之“清”的认识不一致吧,所以对“清”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清’和‘静’是相对于‘浊’与‘躁’而言的,‘悲凉’则是‘热闹’的反义词”(《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有人则认为“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黄清华《〈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还有人则认为“清”“静”“悲凉”既是“富有特色的故都之秋的一种‘客观色彩’”,又是作者“当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真实流露”(《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5~206页)。  三  那么,“清”“静”“悲凉”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你看,且不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说“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就说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处“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吗?正因此,这故都之秋,才会被称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饱尝一尝”。  “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雷”作“鸣”(明)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的大雨”相伴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悲凉”的确是人的一种感觉。“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请注意,只是“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而不是人们一定都会产生悲凉之感。因为草木本无情,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篇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对五幅秋景图的描绘,无不充斥着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却有心情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去听那“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是一种闲适吗?如果说作者描绘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四幅图还能勉强和“悲凉”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图画“胜日秋果”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悲凉”的影子了。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对枣树的描述:“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生活在这样的庭院中,面对着触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赞美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挚地赞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看来,作者要留住的是这北国的秋天,更是与这北国的秋天紧密相连的闲适的生活。


上一篇:太极扇视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