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视频

时间:2024-11-15 22:36:27编辑:流行君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琵琶行》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学习文本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艺术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写作能力。   1.结合诗前的小序和课后注释,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抽象的、稍纵即逝的音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   聚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建议   1.学习本诗,重在体味诗人寄寓在琵琶女身上的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师要避免对诗歌进行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巧设问题,提要勾弦,引其思考。   2.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设计情景,为学生放琵琶名曲,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唐之韵》,或者《琵琶行》赏析。   3.长诗的领悟重在教读之后的吟咏,一定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我学习,慢慢咀嚼,融会贯通。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通)   《琵琶行》教案+学案+练习(鲁教版必修1)   《琵琶行》导学案13   课题名称《琵琶行》课型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   导入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   (1)知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乐府诗   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惨悲凉忧伤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2.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结   师:补充白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生: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重点的文言字词。   生:小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小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生:小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生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生背诵。   第二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品读课文,说出喜欢句子的理由。   2•赏析声音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简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女不愿见人而又不得不见的复杂内心活动。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   赏一赏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拓一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哀愁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乐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节课容量太大,进行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峯,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羣、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羣,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溼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溼”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溼,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上一篇:回首萧瑟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