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美食有哪些?
宁都自古享有“赣南粮仓”的美誉,说到美食,让人念念不忘的。其中,宁都肉丸首屈一指,此外还有丁盏糕、蛋菇汤、小布金桔、酒糟芋子、霉豆腐、野草霉、土产黄萁、米冻萁……宁都多是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客家人,期盼举家团圆,特地制作了一道圆圆的客家肉丸。肉丸糊糊(半成品)盛在一个银白色的电饭煲内胆里,做的时候,左手窝起一团肉丸糊,右手抄起一只倒翻的陶瓷小白勺,迅速地将挤出的糊糊滴入沸水中,一分钟时间,三碗份量的肉丸便沉入锅底。用笊篱翻滚一下肉丸,几分钟时间便可捞起。每颗小丸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造型,有长有短,胖瘦掺杂。浇点香油,撒点青葱,再配上一碗鲜美的汤汁,或拌或汤,两种吃法随心所欲。辣椒、腌菜、腌萝卜向来是餐桌必备调味品,红薯粉和成的肉丸细嫩而筋道,几道辅料升级了肉丸的香味与可口度,就是滑溜溜的有点难夹。除了肉丸,丁盏糕也很值得一提。色泽金黄,味美气香的丁盏糕,制作起来很讲究,豆、米、水的比例,都得用量器量好再混入一起磨成浆;煎的时间长短也相重要,炸久了易焦,颜色会变黑,炸的时间不够,豆和米的味就不能完全溶合,味道就容易失真。炸丁盏糕时,放油的量也是一大讲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则炸的丁盏糕易膨胀、变形,而且油腻,少了则容易使丁盏糕粘在锅上。芋包子选用本地芋仔,面粉,辣椒粉、盐,葱末、姜末适量油炸而成,外表金黄金黄的,特别香,外脆里软,咬一口满嘴都是芋头的香味。芋包子既有面粉炸后的油香味,里面又会有软软和和芋头的香味。
宁都县最出名的景点是啥?
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赣州市宁都县城西北5公里处,景区面积20余平方公里,以“金精十二峰”为中心,集险峰、奇岩、幽洞、秀水于一体。尤以翠微峰,险峻秀丽,仅一石缝供单人攀沿上山顶,惊险刺激。古以奇峰、幽洞、危岩、叠泉四大特色的自然风貌著称。是构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宁都县最著名等景点之一。凌云山:位于江西赣州市宁都县东韶乡境内,海拔1454.9米,为雩山山脉,属宁都县第一高峰。区域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门嶂、崖鸪岽、寒婆岽、竹蒿岭、卢穆峰、王泥岗等,群峰峥嵘,巍峨壮观。为江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宁都采茶戏有哪些特色?
宁都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很少袍带戏、武打戏。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载歌载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旦角以碎步、云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门入廷、生产劳动等。20世纪50年代吸收了武打技巧。宁都采茶戏传统装束很有特色。花旦头戴珠子、绉纱或满额,满额上镶八宝牡丹、角花,戴耳环,脑后梳船子髻;彩旦脑后梳擂槌髻、耳上吊红辣椒、朿简便满额;小生戴小生帽;老生戴毡帽或方形员外帽;小丑戴罗帽。化装:生、旦素脸;彩旦脸上绘一蜘蛛,小丑在鼻子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花脸仿祁剧、京剧脸谱。服饰:旦角穿短装或普通的妇女便服,系围裙。生角穿蓝色或青色褶子。小丑着短装,系水裙。宁都采茶戏的曲牌共有100多个。三角班时的小戏每剧一至二调,男女同曲异腔,并以戏名为调名。半班以后,由于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人们便以原来曲调为基础,发展了多种板式,如倒板、散板、诉板、快板、哭板等,其中以诉板最为特色。近年来改编创作了一些新曲调,或把几个曲调连缀起来用,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勾筒、竹笛、唢呐和尺板、班鼓、梆子、小鼓、大锣、苏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演唱时使用两把勾筒,定为正反弦,突出正弦,作为主奏乐器。笛子、唢呐一般用于过场或间奏中。在过门和唱腔里有时也用唢呐伴奏,如《接姐姐》、《补缸》等。又在“川调”、“神调”、“王氏劝夫”等曲调中,也用唢呐吹奏“起板头子”,气氛更加热烈。打击乐用于角色的上下场,或配合身段动作,或在道白中加强语气,有的唱腔和过门中夹进锣鼓,特色更浓。
宁都采茶戏
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宁都采茶戏形成于清乾隆中叶(约1768年前后),因演采茶灯起家,故初名“灯子戏”,又称“采茶戏”。经历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杂、后半班等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备大班规模。创始人凌官保是兴国县龙公山人,发源地在宁都县赖村镇赖村。在2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于嘉庆初年,艺人多、班社多,已从三角班进入半班阶段,而衰于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剥削压迫、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等戏,被官府明令禁演(见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禁搬演采茶》);二盛于光绪初年,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条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进入半整杂阶段,而衰于红军北上抗日后,被反动统治者抓丁封箱,残酷迫害;三盛于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荣昌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人扬眉吐气,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这个剧种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大力扶植,并得到许多名人的爱护与大力扶助。
剧目有《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
宁都话的方言特点
在语音方面,宁都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七个声调;声母比普通话要复杂一些;韵母有阴、阳、入三类,合口呼只有u、uei和uk三韵,没有撮口韵,比普通话韵母也要复杂些。在词汇方面,单音词多,保留了相当的古词,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或者是吸收普通话中的新词语,代替那些原先过于生僻的词语,或者是创造新词汇。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基本一致。由于地域辽阔,幅员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再加上地处偏僻,旧社会交通不便,宁都方言内腔调南北各异,东西有差。全县大致可分为三片:即“上三乡片”(黄陂、小布、洛口、东韶等地),“下三乡片”(固村、固厚、田埠、黄石、对坊、长胜等地)和“城郊片”(城关、石上、会同等地)。但千百年来,县境内经济、文化、宗教活动频繁,彼此交往,络绎不绝,三片之间的人还是心意相会,语言交通。
宁都话的介绍
宁都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北隅,属古越地。东晋、唐末、南宋几次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后,县境成为客家定居在赣南的中心县之一。县内方言是中原古音与本地“土著”语的合璧。从土著语中吸收部分词语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再按自己内部规律继续发展。在方言地理分布图上,处于赣语和客家语的交界线上,虽然基本上属于客家方言,但情况较复杂,从语音到词汇,与纯客家方言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