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是什么?
01“我认为任何一种对人类心灵的冲击都比不过一个发明家亲眼见证人造大脑变为现实。”本句出自交流电发明人特斯拉之口,而我认为任何一种对人类心灵的冲击都比不过一个地球人亲眼见证人类飞出银河系的壮举。人类对机器人总是抱有复杂的情感,在世界没有机器人时,人类在宇宙面前是孤独的,没有朋友的,机器人的问世,人类惊羡他们超人的计算能力,又忧虑他们对人类的威胁,这一度反机器人者急剧增加,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离不开机器人的协助,所以闻名于世的机器人三定律问世了02最初人类生产了不会说话,必须人骑行才可以移动,在这类机器人面前人类才能显得优越,而之后第二代机器人的权限更多了,可以在小行星开采矿藏,可是三定律将他们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二定律与三定律的矛盾让机器人环绕基地与人类做迷藏,因为采矿的地方有火山爆发的危机,机器人在执行命令时,不能违背二定律去保护自我,如果不保护自我命令也就无法执行完成,所以机器人只好徘徊在矿区与基地之间的临界点绕圈,这个位置既是去执行命令的路上,又能自保,所以二、三定律以电势的作用演化出了两个定律自我对抗的形势。03之后人类研发了怀疑论者机器人,他不相信竟是人类制造了他,他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是远优越人类的,人类是“主”创造的劣等生物,当自己问世后,人类就下岗了,并且人类正有打算将空间站的控制权都交给他,他认为人类也是“主”创造的,地球从来不存在,不过是主给人类打了“要回地球”的思想钢印,这些记忆不过是人类存在的基石,他怜悯人类的无知,以导致测试员差点怀疑自己的存在性。此型号机器人已经越入会独立思考的境界,已经具备了自由意识,不过介于“三定律”的盖印,他不会对人类犯上作乱,其实阿西莫夫是在探讨“保护”的定义,把人类囚禁起来也是机器人意义上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理解这不是伤害吗?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三原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是为了说明人类和机械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三定律可能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安全准则。虽然这三条定律看起来堪称完美,但是,“人类的整体 利益”这种混沌 的概念,连人类自己都搞不明白,更不要说那些用0和 1来想问题的机器人了。威尔·史密斯曾说:“《我,机器人》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 本身也不是问题,人 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机器人三原则是1940年由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提出的为保护人类的对机器人做出的规定。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有哪些漏洞?
漏洞:第一大定律规定“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实际上有隐含条件,那就是“如果有人类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可以违反这一定律”,说白了,机器人就可以伤害人类了。因此,这个隐含定律又被叫做第零条定律,内容就是“机器人必须保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于是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坐视人类被伤害而置之不理”(除非违反第零条定律),才是完整的内容。但是,括号里面的内容,人类是不知道的。如果有人类,他的存在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那么机器人就可以根据第零条定律,将之除掉。阿西莫夫之后,人们不断提出对机器人三原则的补充、修正。保加利亚科幻作家Lyuben Dilov1974年在小说《 Icarus's Way》中提出第四原则:第四原则:机器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认自己是机器人。1989年美国科幻作家Harry Harrison在《Foundation's Friends》中又提出另一个第四原则:第四原则:机器人必须进行繁殖,只要进行繁殖不违反第一原则、第二原则或者第三原则。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有哪些漏洞?
机器人三法则存在逻辑上的漏洞。机器人三原则理论提出的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被科幻作家和导演使用。但有趣的是,凡是出现三原则的电影和小说里,机器人几乎都违反了本条例。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机器人对“人类”这个词的定义不明确,或者是更改人类的定义。比如某个极端主义者,像3K党有反对黑人倾向这样的组织,利用电脑病毒等手段,把机器人对人类的定义是:“只有白人是人类。”这样,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种族屠杀的工具。传播发展从1941年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开始,阿西莫夫就在“三大法则”的框架下创作了一系列短篇机器人科幻小说。他熟练运用“三大法则”,在机器人有可能违背法则的前提下逐渐展开故事。这些短篇故事极具逻辑性,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后来大都被收录在《我,机器人》(1950)和《其他机器人》(1964)这两本科幻小说集中。在尝试了一系列短篇小说之后,阿西莫夫又创作了机器人长篇科幻小说,分别是《钢窟》(又译《钢穴》)(1953)和《裸日》(1957),内容都涉及人类侦探与机器人侦探联手破案的传奇故事,被誉为科幻与推理相结合的典范。有了“三大法则”,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就不再是“欺师灭祖”、“犯上作乱”的反面角色,而是人类忠实的奴仆和朋友。不过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还是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需要人类协助解决,这正是机器人故事的基础。阿西莫夫所向往的,是人类为代表的“碳文明”与机器人为代表的“硅文明”的共存共生。在阿西莫夫的另一篇优秀作品《二百岁人》(1976)中,他的这一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