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
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米格-31战斗机米格-31战斗机的北约代号为“捕狐犬”(Foxhound),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款双座全天候截击机,于1982年开始进入苏联军队服役,直到目前仍有超过200架在俄罗斯空军服役。此外,哈萨克斯坦也是该机的用户之一,并计划对其进行升级改造。米格-31战斗机为双发双座,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外形较为庞大,这也使其容易接受升级改装。该机的机身为全金属结构,采用了大量的轻质金属制造,钛合金和铝合金占到49%,合金钢为50%,其余为复合材料。米格-31是世界上第一架装备被动式相位阵列雷达的战斗机,其Zaslon S-800雷达系统的最大搜索范围可达200千米,具备同时锁定10个目标并引导R-33(AA-9)中距空空导弹攻击其中4个的能力。该机的数据链能将雷达等设备获得的敌机信息传送给其他关闭雷达的战斗机,并能在缺乏空中预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基本参数:服役时间: 1982年至今生产数量: 500架机长: 22.69米最大航程: 3300千米机高: 6.15米最大速度: 3255千米/小时翼展: 13.46米最大升限: 20600米空重: 218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46200千克
米格-33的介绍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苏联/俄罗斯米格-29战斗机
苏联/俄罗斯米格-29战斗机!一般特征原产地: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相似机型:F/A-18“大黄蜂”,F-16“战隼”,F-15“鹰Su-27“侧卫”;乘员:1名;作战用途:反制空战斗机,对地攻击机;武器装备:在左侧翼根处安装一门30毫米机炮,备弹150发。米格-29的翼下挂点有6~8个(A型有6个M型和K型有8个),最大战斗负载为2~4吨。执行空战任务时挂载R-27R1、R-27ER-73等空对空导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挂载火箭弹和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尺寸及重量:长17.37米,翼展11.4米,最大起飞重量20吨;WEFT识别特征全后掠下单翼,2度下反角,圆角翼尖,机翼前缘带有较宽的边条翼。机翼前缘后掠42度,边条翼后掠73.5度。两台RD-33涡扇发动机,进气口安装在两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进气口前沿呈60度楔形,进气道有8度斜角。翼身融合体结构,两台发动机间有较大空间,在机背上形成一个长条状的凹陷。双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度。米格-29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苏联空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该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