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裸奔

时间:2024-11-10 03:45:41编辑:流行君

亲历哈佛学生“裸奔”

早就听朋友说过,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期末大考前,会在的哈佛园里举行传统的半夜集体*奔活动——尖叫着跑两大圈,以放松那已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在美国的大学读书,压力很大,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小郭告诉我,哈佛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在任的这两年里,每年都去医院看望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精神失常的中国同学。

  *奔真能减压?一个学生如果连*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得了什么?*奔的传统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大趣闻。

  尖叫声响彻哈佛园

  这学期的*奔在5月17日半夜12点准时开始。我和几个朋友去看热闹,看到准备参加*奔的学生三三两两往哈佛园的起跑点走,他们神态自若,有的穿着睡袍,有的裹着大毛巾,大多数人是光着脚穿着运动鞋。

  离*奔开始还有15分钟,我们来到了哈佛园里的哈佛铜像旁,这里已挤满了观战的人群,许多人手拿照相机或摄像机。二三十个身穿盛装的学生乐队成员围在哈佛铜像前,一个身穿苏格兰裙装的帅哥爬上近两人高的哈佛铜像底座,昂首挺胸地站在“哈佛先生”前,卖力地指挥乐队演奏各种激昂的乐曲,为*奔“热身”。一个穿着浴袍的高个子男生高举写有乐曲名字的牌子,他不断变换着牌子,乐队演奏的内容也跟着变化。在演奏的间隙,乐队成员会集体发出阵阵尖叫。

  哈佛园里很冷,奔的人一丝不挂,看的人却裹得严严实实。

  一声哨响,一百多人的*奔队伍从哈佛园的那头尖叫着冲了过来,男多女少,白花花的一大片人影从眼前快速闪过。参加*奔的学生都很兴奋,虽然一丝不挂,不少学生还是像出席盛大的舞会那样,打扮得很有个性:有些戴着黑色的礼帽、脖子上扎着黑色丝巾、戴着墨镜,手里还拿着根拐杖;有些把身体画得五颜六色;一个个子挺高的黑人学生,身上套着一副白色的小天使的翅膀,在*奔中模仿天使的样子展开双臂,黑色的皮肤与白色的翅膀相映成趣。

  大喊着狂奔了第一圈之后,许多学生渐渐没了力气,速度慢了下来,部分人干脆开始由跑变走。个别学生其实很害羞,但即使这样,也会坚持在众目睽睽下走完全程。更多的学生似乎把哈佛园当成了T台,大大方方地向观众展示自己:3个女生整齐划一地戴着运动帽、墨镜,手里拿着香烟,手拉手微笑着走过;一群男生举着大杯子呈喝酒状;3个男生踱着方步,频频摆出各种绅士的姿势……

  不到20分钟,奔放的*奔队伍和乐队就消失在哈佛园的夜色中。一个中国留学生说,部分*奔的学生接下来会到图书馆里去慰问正在那里刻苦用功的同学。我问,为何看不到亚裔学生参加*奔?她猛摇着头说,*奔在美国人看来挺平常,但亚洲人一般很难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的“*奔”(PrimalScreaming)其实是“原始的尖叫”的意思。

  *奔不仅为了减压

  有人认为,哈佛的*奔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系列校园学生运动的遗迹,崇尚自由、反抗传统与挑战权威是那个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奔正是在那一时期在北美各校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符号,与自由、反叛等相联系。

  根据我的了解,如今参加*奔的学生,并不全为减压而来,有些人是为了在大学里疯狂一把,让年轻不要“留白”;有些人是为了挑战自我——*奔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问过不少哈佛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都不清楚*奔这个传统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校也没有记载,反正每年都举行两次。我听说,最多时曾有几百人浩浩荡荡一同*奔,今年的人数并不算多,不知是否与近年美国卫道之声四起,对校园*奔大加谴责有关。不过,哈佛校方对这种活动倒是不加干涉,也不会派人到现场监督。

  虽然哈佛*奔的起源无据可查,我却听说了一些关于它的奇闻趣事。据说,有一次*奔模仿了电影中的经典镜头——一丝不挂的学生们聚集在哈佛园里开会、*,高呼“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还有一次夏季的*奔,哈佛园里放上了巨大的充气游泳池,还搭起了帐篷,模拟成海边沙滩的场景,参加*奔的学生们潇洒地趴在草地和泳池中“月光浴”。

  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也有各式各样的*奔或*派对。每年期末考试前夕,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内就会出现“期末考小天使”,这群小天使戴着面具、身上脱得精光,以美妙的歌声慰问埋首苦读的学子,并体贴地赠送饼干糖果给这些用功的同学。

  普林斯顿也曾有*奔的传统,每年冬天第一场雪的午夜,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奔。但现在,这项传统被迫中断。1997年冬,普林斯顿没有下雪,第二年冬天下雪时,三年级的学生要“讨回被老天爷剥夺的*奔机会”,二年级的学生也要按照传统*奔,结果*奔的人数暴增,校园被严重损坏,两百多名学生*奔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于是学校宣布“暂停”这项传统。后来,学生们成立了“*奔校队”,哪一队*奔的人多就算赢。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数,曾高居全美大学榜首,现在也是学生自杀的“重灾区”,休学、转学的则更多。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校方特别把每年夏季开学后的第三个周一定为学生假日,这一天学生不必上课,意在安抚学生。学生们在减压招数上不像哈佛*奔那么浪漫,他们的方法是扔旧钢琴。期末考试前有一个“退课日”,学生如果认为自己选修的课没有把握过关,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课退掉,以后再重修。学生们为庆祝这个让他们如释重负的好日子,会跑到7层高的学生宿舍楼顶,欢呼着往下扔旧钢琴。


哈佛大学每年都有裸奔节是真的么?

  哈佛校园内的裸奔可谓名气大矣。随便上互联网上查查,总会有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自己弹出。不过,仔细看看其中的内容,却发现其中大多只是未观其实的道听途说而已。其实哈佛的裸奔在英文中并不是裸奔的意思,而是叫做Primal Screaming (原始的尖叫),非常形象地描述出活动的本质——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开始的前一天,在半夜12点整,参加裸奔的本科生将聚集在哈佛小院中尖叫着裸奔三圈,以此来迎接第二天的期末考试阶段。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你连裸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什么呢?

  哈佛裸奔活动起始的确切时间我没有查到,有人怀疑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系列校园学生运动的遗迹,因为崇尚自由、反抗传统与挑战权威是那个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裸奔正是那一时期在北美各校蔚然成风,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符号,与自由、反叛等相联系。作为北美第一名校的哈佛在这方面当然也不能落后。只是三十年前的激情演进到今天,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革命色彩,蜕变成哈佛学生面临大考前的一种心理宣泄。


  12月底的波士顿半夜气温可以低达零下20~30度。我和商学院的同学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晚上11∶30坐上校车前往“裸奔大本营”——哈佛小院。校车上满满的学生,大多是手里拿着酒瓶、光脚穿着旅游鞋、羽绒服直接裹在睡袍外面的“参与者”,他们热闹地开着玩笑,旁若无人地在平时绝对不允许如此放肆的校车上互相打趣,反倒让旁边穿着整齐、表情似喜非喜的“参观者”看上去有些不自然。
  午夜的哈佛小院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穿着乐队制服的吹号手和鼓手们在哈佛铜像(平日旅游者必拍的景点)下表情夸张地演奏着进行曲,而身披鲜艳斗篷的年轻总指挥(也是学生)站在铜像近两人高的底座上,从高处非常职业地、卖力指挥着乐队,铜像周围的观众和“选手”们则为猛然惊见他斗篷底下的“真空”
  健美身材而尖叫、吹口哨。

  据说在这个著名的裸奔狂欢节历史上,学生们曾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有趣场面,比如模仿电影中的经典镜头,一丝不挂的学生们聚集在哈佛小院中开会、游行,振臂高呼:“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86cg)另外一次夏季期末考试前夕的裸奔节上,整个哈佛小院都放上了巨大的充气游泳池,搭上帐篷,模拟成海边沙滩的场景,而集体裸露的学生们则悠然趴在草地和池中进行“月光浴”。 以至于当后来巴黎的市长将塞纳河边的马路打造成“沙滩”卖点时,许多哈佛学生都嘲笑说是抄袭了自己的创意。

  而今晚,在午夜的雪地里,突然一声哨响,几百人组成的“裸”着的人群就尖叫着冲了出去。有的学生将自己化妆成星球大战里的黑武士,戴着黑色头盔,一边走一边模仿着发出很重的呼哧声,但是跑到最后一圈时,他还是很遵守规则地将头盔摘去,以真面目示众;还有的女生在脸上涂上浓重的色彩,头上插着羽毛
  ,在一片白花花的肉体中倒显得夺目。一个男生头上罩着一个购物袋,正颇有尊严、不慌不忙地在队伍中踱步时,却被另外一个学生突然撕去了纸做的购物袋,原形毕露之下,立刻慌不择路地奔跑起来。实际上,“裸奔”组织对参与者的脸部和身体有着严格限制,不允许使用任何将自己遮盖得让人认不出来的“技术”
  。

  在历时20分钟的裸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上去都是既慌慌张张又情绪激动。不过也有一群真正以自己身材为傲的女生和男生,将零下20度的黑夜视为自己的T形台,姿态优美地在观众的闪光灯中徐徐走过,和人群中神情紧张、身体僵硬、表情痛苦万分的亚裔裸奔者形成鲜明对比。而身为同样带着亚裔保守文化色彩和
  束缚的我们,心底里真的对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同类充满了敬佩和同情。

  看完“原始的尖叫”,带着寒冷的新鲜感和兴奋,似乎感觉考试的压力确实减轻了不少。在穿过冰面白晃晃的查尔斯河走回商学院宿舍时,我们还在热烈讨论、回味着这个特殊的狂欢节,不过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大学本科生的狂欢,而对于以“养尊处优”闻名于哈佛学区的商学院学子们来说,唯一缓解
  压力的方式可能是对考试结束后假期的憧憬,比如飞到温暖明媚的西部或南部去享受真正的阳光和海滩,而不是在这冰天雪地中的狂奔。


上一篇:韩国童装品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