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传统剧目。梁祝的故事是我国流行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早在40年代初,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就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把这一故事搬上舞台,取名《梁祝哀史》。建国后,又在此基础上整理、改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描写上虞女子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于会稽书生梁山伯三载同窗,情投意合。后英台父命催归,乃于行前暗将实情告知师母,愿以身相许山伯。英台归家后,其父强将她许与马太守之子。待山伯来访,事已无可挽回,二人在楼台诀别。山伯回家后悲痛而死。英台在其父逼迫下素服上轿完婚,至山伯坟前,英台伏墓痛哭,墓突裂开,英台奋身跃入,二人化作双蝶,迎风飞舞。表演特色“山伯临终”的一段唱,在唱腔设计上颇具特色,是越剧小生流派之一“范派”的一曲成功之作。她以越剧老调为基础,吸收了京剧曲调中“二黄”及“反黄”转调的手法,创造了“弦下调”,唱起来深沉凝重。从“待儿看来”到“儿死后要与她同坟台”前后30多句唱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梁山伯忠厚笃诚、温文尔雅的品格。听起来如泣如诉,九转回肠,令人感动。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很久以前,在越州上虞县有一个女子,叫做祝英台。祝英台一心出外求学,后来与丫环女扮男装前往书院读书。读书期间,祝英台与书生梁山伯交好,偷偷爱慕他。在她向山伯表明心迹时,被马文才偷听到了。等山伯向英台提亲时,发现已被马文才抢先下聘,回家后山伯因相思病重,不久病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在迎亲队伍经过山伯的坟墓时,跳进坟墓,坟墓马上合起来,不久从中飞出一对蝴蝶。史籍记载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江以及阮籍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是:上虞女子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书生梁山伯三载同窗,情投意合。后英台父命催归,乃于行前暗将实情告知师母,愿以身相许山伯。英台归家后,其父强将她许与马太守之子。待山伯来访,事已无可挽回,二人在楼台诀别。山伯回家后悲痛而死。英台在其父逼迫下素服上轿完婚,至山伯坟前,英台伏墓痛哭,墓突裂开,英台奋身跃入,二人化作双蝶,迎风飞舞。剧作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双双殉情,面对现实的死亡,这是凄美悲壮的美;然而,结尾两人“化蝶”又寓意新生与自由,这又是充满生机的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蝴蝶本身也有着辩证统一的象征意义。一方面,提及蝴蝶,人们可能不由得会发出“哀吾生之须臾”之叹。蝴蝶的生命极其短暂,像极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美好、稀缺但转瞬即逝,随着两人生命的结束只留下了瞬间之美;另一方面,人们又将蝴蝶当作永恒的化身,梁祝二人的故事虽然如同蝴蝶的生命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其纯洁与坚贞的爱情却成了永恒的经典,像每年都会如期而至的蝴蝶一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