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甲骨文字
呃,这个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那啥呢,入门的话,你可以去大书店去找找相关的资料,虽然网上确实拥有不少的资料,但是,实体书的资料还是比较全面一点的,而且,但从入门来说,实体书确实不错的选择呢,至于叫啥名字,我到给忘记了,因为某段时间喜欢文言文的时候刚好看到而已……你可以先找找,等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后面的学习应该从哪里着手了…… 学习写甲骨文字,最好先看下甲骨文方面的书籍,
古文字入门方面的,如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等。
甲骨文可以先读一读通论方面的著作,如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罗琨《甲骨文解谜》,还有新近出的一些小册子比较有意思的,如《巫史重光》、《商周甲骨文》等都可以看一看培养一下兴趣。这些书中都有不少的继续研读的线索。
学习甲骨文还是要读甲骨片,目前的一些甲骨文选释方面的书都可以来看一看,但最好还是对著《甲骨文合集》来读的好
陈炜湛先生的《甲骨学简论》
沈之瑜先生的《甲骨文讲疏》
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强烈推荐。
有条件还可以阅读王宇信、杨升南先生合著的《甲骨学一百年》,该书乃划时代的总结性著作,有此书则进一步阅读数目亦得。
文学这两个字用小篆和甲骨文怎么写?
文学的甲骨文和小篆如图所示: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也是语言艺术的一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2、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3、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4、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5、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6、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7、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8、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9、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扩展资料:文学人物及其文学贡献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於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 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於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犟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藉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犟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於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於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於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画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
求具体意思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想念昔日爱人的感情。主要意思如下:
1. 香风带来浅夏的气息,与一抹淡雅的花香。这代表温暖和怀念的心情。
2. 在红尘喧嚣的世界里,作者想点一盏“心灯”,来等待和回忆起昨日与爱人的时光。“心灯”象征内心的思念之火。
3. 作者想起爱人,如同在画上蘸写相思的颜色一样。风吹乱了作者的秀发,雨湿了作者的脸颊,体现出作者的悲伤和难过。
4. 作者独自一人,在窗前沏茶,将那思念之情像茶一样一饮而尽。表达内心的苦楚和无法诉说的情愫。
5. 百花盛开,庭前明月。作者弹着断弦的琵琶,轻叹花在绽放后很快就凋谢了。这象征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即逝。
6. 作者难以忘怀爱人当日的英俊和潇洒,所以想在心里为爱人点一盏心灯,让这份回忆永远风雅地存在。所以,整体来说,这首词通过一系列浪漫而又悲伤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不舍逝去的美好时光。“点一盏心灯”的主题贯穿全词,寓意永不熄灭的爱火,以及永恒的记忆。词语流畅感人,写出了深刻的情感世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求问是什么意思
求问的解释(1).探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论》:“吾过 大梁 之墟,求问其所谓 夷门 。” (2).指求神问卜。《史记·龟策列传论》:“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 衰微 ,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 精神 也。” 词语分解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 实际 )。 求同存异 。 求全责备 。求贤若渴。 实事求是 。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问的解释 问 (问) è 有 不知 道或不 明白 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 问题 。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为表 关切 而询问: 慰问 。问候。问长问短。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管,干预: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