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名词解释
贞观政要名词解释是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基本释义:是唐朝史学家吴兢所著作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奏疏等,另外也记录了一些当时实行的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措施,读完此书,感触颇深。这部书共十卷,分为四十篇,结构严整,条理清晰。它以《君道》《政体》开篇,事实上是全书的主旨和总纲。后面依次叙述治国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全书涵盖了君臣与民众的关系、道德修养、经济建设、法律制度、军事战略、民族关系等诸多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为政举措。在政治上,唐太宗君臣汲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存百姓”为施政纲领,实行仁义治国,有效调和了社会矛盾。唐太宗还特别注意纳谏,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很快就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官僚队伍。他还拣选公正良善之人主掌刑狱,使用法宽简允当,对那些枉法的官员“必无赦免”,这样的官僚队伍成为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上,唐太宗减免赋税,不夺农时,从而使“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在文化上,唐太宗大力推崇儒学,发展科举制度,从而保障了官僚队伍的人才基础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社会风俗上,唐太宗厉行“先淳朴而抑浮华”,形成了风俗尚俭、衣无锦绣的良好风气。
贞观政要名词解释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BN4b0c68FAeJhidGBNmag?pwd=2sdf 提取码: 2sdf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安史之乱名词解释
安史之乱的解释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公元 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 子安 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 自称 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 * 。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 由此 转衰。 词语分解 安史的解释 唐 安禄山 、 史思明 的并称。两人为发动安史之乱的首领。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宣宗》:“ 安史 作逆以后, 河 北乱, 淄青 乱…… 泽潞 乱,而 唐 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 乱的解释 乱 (乱) à 没有 秩序 :乱套。紊乱。 凌乱 。 社会 动荡 ,战争,武装 骚扰 :乱世。政乱。平乱。乱邦 不居 。 混淆: * 。败常乱俗。 任意 随便 :乱吃。乱跑。 男女关系不正当: * 。 横渡:乱流。 治理: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