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谁

时间:2024-11-05 16:07:56编辑:流行君

康有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扩展资料: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戊戌变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是个什么样的人?

康有为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坚持的主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在学术上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从来不肯为了做事而让自己的主义有所迁就,但却每每曲解事实来迁就他的主义,所以批评先生的人,总是说他武断、执拗、专制。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扩展资料:政治举措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于同年十一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四月初,康有为约同十八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虽然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

如何评价康有为?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他认为:“中国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为国,非以为民,但求不乱,非以求治。有大官而无小官,有国官而无乡官,有国政而无民政,有代治而无自治”。康有为所主张的地方自治,类似于“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康有为还提出了具体的参照系,即“因乡邑之旧俗而采英德法日之制”,以“万人以上地十里者为一局,或名曰邑,等具体设计。

如何评价康有为?

康有为有改革的锐气却没有为国家献身的勇气,以至于让自己的亲戚替自己抵命,缺少责任和担当。康有为是“百日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奇怪的是,青史留名的“戊戌六君子”中居然没有康有为。这是由于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谭嗣等人决定以身殉道,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不同的是,康有为“不赞同”以身殉道的做法,他选择东渡日本,自称持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在日本组织保皇会。抓不到康有为的清政府恼羞成怒,于是抓了康有为的亲戚康广仁凑数。可以说,是康有为敢做不敢当的行为而导致他的亲戚康广仁“送命”。尽管是被抓来凑数的,但康广仁并没有像清政府求饶,而是慷慨赴义。所以,我认为康有为有些假仁假义,过于惜命,没有为国家献身的思想觉悟。康有为出生于清末时期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879年,他第一次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95年,得知中日甲午海战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遂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甲午海战失败后,康有为、谭嗣同、刘光第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救中国。既然在封建专制指导下的洋务运动不行不通?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能否挽救清王朝呢?征得光绪同意后,1898年,只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开始。一时间清政府颁布了多条改革措施,让不少国人看到了进步的希望。可惜的是封建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慈禧再度掌权,而光绪被软禁。主张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等人以身殉道,而康有为选择保命,缺少担当。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有一定贡献。

上一篇:考大学要多少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