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

时间:2024-11-05 14:17:03编辑:流行君

王小波经典作品

王小波经典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时代三部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1978年,顺利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1980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2年,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1984年,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并继续修改《黄金时代》。1988年,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8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5年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王小波的全部作品

王小波的全部作品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绿毛水怪》《思维的乐趣》《唐人故事》《我的精神家园》等。1、《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2、《白银时代》《白银时代》是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作品系列“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组成。《未来世界》《白银时代》《2015》和《2010》,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时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画家(知识分子艺术家),其行动内容都是写作、画画这种抽象而静态的行为,但它们却衍生出一种根本的戏剧性——主人公想象和创作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允许”之间永远的冲突。3、《黑铁时代》《黑铁时代》是200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作品中几个时代系列分别冠以黑铁、白银、黄金、青铜等。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多年了,近年来他的作品倍受瞩目,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争议很大,该集中收录有王小波早年未发表的作品。4、《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集,是《时代三部曲》之三。,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的重写与戏仿之作中,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占有重要的地位。5、《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的图书,作者王小波。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6、《绿毛水怪》《绿毛水怪》收录王小波的经典中篇小说,小说出入于历史,现实,未来,在不同时空中反思了权力和乌托邦带给人的伤害,小说奇特的想象和反讽的使用带有作者独特的印记。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7、《思维的乐趣》《思维的乐趣》是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8、《唐人故事》《唐人故事》是2006年1月1日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小波。本书是王小波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由于当时王小波先生尚未被大众发现,这本小说由他个人自费出版,仅印刷1000册。之后直至今日尚无单行本流传世间,但其价值一直被众多专家学者看好,也是千千万万王迷们一直想买而找不到的。它由“舅舅情人”、“夜行记”、“红拂夜奔”、“红线盗盒”、“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五篇组成,小说充满调侃、幽默和机智,颇能代表王小波小说的精髓,是王小波版的《故事新编》。9、《我的精神家园》《我的精神家园》是2008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秀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该书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王小波文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小波只是一个特例,生活不是文学,社会不是空想,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暗含着很多错误的判断。首先,强调王小波是特例,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诗意,这显然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其次,在谈论自由时强调法律和秩序,等于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在此我们要感谢王小波不仅创作了小说,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他通过这些杂文告诉人们,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个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权利来完成。没有自由作为前提,秩序无从谈起。如果有,那也只是专制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序。


  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补充一点,王小波的才华不仅如此,他不但数学学得很好,编程也是高手,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有意思的是,和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他编的所有程序都叫wanger1,wanger2。


  最后的补充,小波的小说不但有幽默还有智慧,看过他的《寻找无双》,和杂文自选集的人,一定会被他的智慧所征服。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他,喜欢智慧。就像小波说的,当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就很高兴。


  喜欢小波的人一定要感谢李银河,因为当时李银河在国外读书,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用,而且给与小波大量的支持,甚至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没让小波作过家务。感谢李银河,有了你,才有智慧的小波。


  小波的书在他生前大多未在大陆出版,黄金时代曾在香港出版,名字竟是“王二的风流韵事”,令人啼笑皆非,又无限伤感,希望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小波于45岁时,夜晚在公寓楼下大叫数声,次日被发现已死亡,死因心肌梗塞。


  小波其他的贡献:小波曾和妻子李银河研究中国同性恋人群,为中国第一人,遭受大量非议


  小波,这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现代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小知识分子情调十足,愿意追求有趣的事物,更可贵的是,他认识到思想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的写作诚恳而真实,据说王小波其人生活作风十分严肃,这表明他颇具道德感,不仅如此,从他的文章里,还可看出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生活中的阴暗面口诛笔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若不是性格中颇具艺术气质,差一点成为第二个鲁迅,还好,他并不是没完没了地写随笔,而是潜心创作了一批小说,这些小说对于中国文坛,可说是个人风格独特,但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不得不说他的摹仿痕迹太重了一些,且对于意识形态考虑过多,活像一个中国制度的憎恨者及说闲话者,尽管如此,他仍可被称为一位了不起的文体家,他的文风言之有物,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生动有趣,还很有新意,他像一阵扫过中国文坛的轻风,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不幸英年早逝,令人为之难过不已,我相信,若是他仍旧活着,以他的干劲及胆识,那么还会为中国文学再添惊喜。


王小波的小说《2015》表达了一些怎样的思想?

王小波先生的中篇小说《2015》,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我小舅是个画家,他的画谁也看不懂,人家问他,他自己也说不清,所以被吊销了画家的执照。但他还是偷着画画,因此多次被派出所抓捕、拘押。后来,干脆被习艺所关押起来,习艺所类似于当年的“5·7干校”,是专门关押、改造知识分子的。在习艺所里,其他人都被改造好了,但我小舅仍然执迷不悟,偷着画画,在这里,他认识了管教干部我舅妈,我舅妈不懂画,但一看见我小舅的画,就有了性冲动,甚至达到性高潮,于是两个人就缠绵在一起,不过他们的爱情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每次他们过性生活时,我小舅都要象汇报工作一样进行请示,大多情况下,是我舅妈居高临下地主动出击。之后,因我小舅不可救药,“政府”还是“官方”吧,把我小舅送到了条件更为恶劣的碱地进行改造,我舅妈也跟着去了。但还是没有效果,只好把他释放了,“政府”要求,只要我小舅不再画画就行,如果非要画画,就按政府的标准画,这样,甚至可以发给我小舅画家执照。但是我小舅仍然执迷不悟,我行我素,“政府”还在收拾他,他只能半死不活地生活着,活得了无生趣。我小舅的画一般是象特务一样地卖给一个日本人,日本人在巴黎办过一次W2(也就是我小舅)画展,曾引起极大的轰动,但这一切,我小舅都不知道。这位日本人喜欢我小舅的画,却与我舅妈相反,是因为喜欢我小舅这个人,他有很多情人,巴西的,非洲的,欧洲的,其形象完全都是我小舅的翻版,他带着情人来中国,警察总会误认为是我小舅从习艺所逃出来了,是逃犯,会抓起来,严格审查。这给他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后来,这个日本人到中国也不来了。
显然,仅就这样的故事情节,大家就知道王小波要表达什么。其观点,自然与他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完全一致,小说中的“我小舅”就是那篇杂文中的“猪”,不愿被他人设置命运,而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却正好相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被他人设置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这个问题显示地越加明显和突出,甚至于是夸张。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乐趣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爱异性,二是追求有趣,三是热爱智慧。自然,这篇小说就是在宣扬自己的观点。虽然,王小波在小说的结尾写道,“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是什么呢?”似乎,这篇小说是在探讨“艺术真谛”的问题,但是,从全篇来看,他是在追问一个哲学的命题,他的大多小说都是在做深层次的思考,这篇,也不例外。
就这么个故事,王小波足足用了四万多字来叙述,他是把整个故事拆散开来,一点一点地加以描述,就像画油画,一层一层地添加油彩,所以小说的结构就很别致,很浑厚,又非常严密。王小波曾经说过,他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其属于“幽闭型小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毕竟,读小说,要让人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如果读小说叫人感觉涩涩巴巴,让你体会苦和累,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王小波就是有这样的功力,他小说的内容是压抑的,苦难的,但在表现手法上,又轻松愉快,游刃有余,给读者无限的快感。在中国作家里面,能做到这样的人极少。可惜,他英年早逝了,我一个朋友说,如果王小波不过早去世,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极有可能的。我倒不关心他能不能获奖,而是想,我们的理论界应该好好讨论一下王小波的了——我的意思是,讨论一下他的小说,而不是杂文,因为,我们一旦说起王小波,一定只会认为他的杂文好,而忽略了他在中国小说方面的贡献。但我认为,王小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大师,杂文,仅仅是他游戏文字中的雕虫小技而已。对于这样一个作家,如果我们现在不管,然后让我们的后人们写文学史是才把他挖掘出来,那么,我们就太丢脸了。


上一篇:周易书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