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昆虫吗,为什么
蚂蚁是昆虫,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2对翅膀和6条腿,头上有一对触角,翅膀和腿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蚂蚁基本符合昆虫的这些特点,所以蚂蚁是昆虫。
蚂蚁是昆虫吗,为什么
蚂蚁又叫蚁、昆蜉、蚍蜉蚂等,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类繁多,已知的蚂蚁就有一万多种。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种类多,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蟑螂、螳螂等。
蚂蚁是昆虫吗,为什么?
蚂蚁是昆虫。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蚂蚁具有昆虫的体征,因为昆虫的特性是有头,胸,腹三部分,并有3对足。蚂蚁多为黑色或红色和白色,多数种类具有多型现象,属社会性昆虫,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之一。每种蚂蚁都分雌蚁、雄蚁和工蚁,兵蚁是一种变型的工蚁。雌蚁和雄蚁都有翅,工蚁和兵蚁没有翅。蚂蚁的食性很杂,多数蚂蚁会挖土筑巢,并能贮藏食物,冬天它们在休眠状态下躲在蚁巢中过冬,有些种类的蚂蚁不休眠,在活动状态下过冬。蚂蚁与人类关系很密切,有些种类对人有害,有些种类对人有有益的一面,但总的说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害多益少,需要加以防治。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和胡蜂是近亲。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
社会性昆虫有哪些
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者,称为社会性昆虫。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者,称为社会性昆虫。白蚁类、蚁类、胡蜂类和部分花蜂类,尽管也有家族的延续,但往往还包括很多成员,最大的特征是成员之间按照等级分化而建立分工。代表等翅目和膜翅目中蚂蚁、蜜蜂等属性社会性举例白蚁类、蚁类、胡蜂类综述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者,称为社会性昆虫。白蚁类、蚁类、胡蜂类和部分花蜂类,尽管也有家族的延续,但往往还包括很多成员,最大的特征是成员之间按照等级分化而建立分工。由于一般动物所拥有的维护个体和种族的能力是在等级之间分担进行的,所以从整个集群来说,具有超个体的行为,并且个体成员离开集群则难以生存。此外也有这样的见解,即为到达真正的社会性生活,由同世代的雌虫以群居及共同筑巢的集群行为(communal behavior)经过共同进行抚育幼虫的类似社会行为(quasi social behavior)、等级制的半社会行为(semisocial behavior)而达到不同世代共存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的近社会性(parasocial),这与从一只雌虫留在巢内,担当抚育子代的阶段起,而长期发生母蜂(蚁)等级分化的世代,不间断地抚育下代以达共存社会生活的亚社会制(subsocial)是有所区别的(C.D.Mitechener)。[1]社会性昆虫行为特征膜翅目中蚂蚁、蜜蜂等昆虫就是真社会性昆虫,这些昆虫的个体间有明显的等级分化(caste differentiation)和分工,甚至同一个体的成虫在不同时期也有明确的分工,如在蜜蜂的蜂群中有蜂后、雄蜂、工蜂等分工专化的众多成员。蜂后和雄蜂担负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工蜂是蜂群的主体,它们在不同的时期要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羽化2~3周的工蜂负责巢房内保温和清洁;羽化3~5周的工蜂,唾腺开始发育,能用花粉和蜜的混合物喂养较大的幼虫;羽化6~10周的工蜂,唾腺发达,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蜂乳,所以此期的工蜂使用蜂乳喂养较小的幼虫,并开始出巢试飞;羽化10~12周的工蜂,唾腺逐渐退化,而蜡腺开始发育,此间它们逐渐停止了照顾幼虫的工作;羽化12~18周的工蜂,蜡腺发达,它们把其他工蜂采回的蜜和花粉贮藏起来,并营建和扩大蜂房,此外还负责清除垃圾和尸体;羽化18~20周的工蜂,蜡腺开始退化,它们成了卫兵,整日守侯在蜂箱的门口,监查出出进进的蜂群,防御敌害的入侵;羽化20周后的工蜂就主要在户外采集花粉和花蜜。[2]
社群性昆虫是怎样做到有社会性的?
社群性昆虫是一个庞大的自然帝国,有蚂蚁、蜜蜂、白蚁、黄蜂等种群。它们个体通常体积很小,所以懂得团队合作对于自己种族生存的重要性。这些昆虫信奉“团结协作,个体可以牺牲,但种群不可战胜”的信条。有个寓言故事:在非洲草原如果看见羚羊在奔跑,说明狮子来了;如果看见狮子在躲避,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看见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一定是蚂蚁军团来了......昆虫学家认为,社群性昆虫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们变得有社会性的成功秘诀在于,具有严密结构的团体,明确的社群组织和分工,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阶级和优势等级现象,相互依赖协作互动,群体成员有归属和认同感。这样的社群组织可减少内部成员的相互竞争和消耗,积累力量共同对外。譬如,蚂蚁社群组成一种群居的世袭大家庭,分为世袭的蚁王(后)和工蚁两种。它们具有高度组织性,彼此沟通不仅可以借助触觉和视觉的联系,在大规模协调行动中还可借助分泌的外激素之类的信息介质。社群性昆虫的进化说明,昆虫个体若离开了群体则难以独立成活,社会性合作是其无法逃避的选择。因此,它们必须集体共同取食,共同御敌,共同饲幼,以增强个体的成活和种族延续的几率。社群内大部分个体(如工蚁、工蜂)终日为整个社群忙碌,从事觅食、筑巢、育婴、防御等工作,本身不参与繁殖后代。在需要时,社群中的个体可以牺牲,比如工蜂在蜇刺入侵敌人时同归于尽。种群的全部基因遗传任务交由少数个体专司完成。昆虫学家已观察研究了有关社群性昆虫维持社会组织的行为。这类昆虫还都是出色的信息传播者:蜜蜂会用著名的摇摆舞来描述彼此间发现的花蜜食物的方向及位置,其信息的精确性可以和我们手机的卫星导航系统相媲美。它们又是宽容的互助者:蚂蚁可以在遇到空间障碍时相互搭建肉体桥梁,让其团队通行。昆虫学家还认为,像蚂蚁、蜜蜂这样复杂的社群性昆虫,它们集约式的群居巢穴更加有利于社会性管理和指挥。蚁穴,如同一个繁华喧闹的城堡,是蚂蚁社会管理指挥中心。蚁穴内道路四通八达,建有许多不同使用功能的穴室。如有蚁后的大房、幼虫的育婴室、工蜂起居空间、食物储存仓库等等。其建筑形式牢固、安全、舒适,更便于昆虫间信息相互交流。与蚁穴相似,蜂巢也是一个集指挥管理、上岗执勤、信息交流、后代哺育于一体的集约式社群建筑。蜜蜂的这种群居基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另外,蜜蜂被誉为“天才的数学家和设计师”。曾有数学家从理论上计算出,蜂巢的六边形组合巢体,是耗材最少、强度大、颜值高的建筑。社群性昆虫的生活,与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似性简直令人震惊。君主制度、居住建筑、抵御入侵、站岗值班、照看幼儿、垃圾清理等活动——社群性昆虫可谓一样不落,在我们之前的8000万年前就已经做到了。在它们的智慧面前,我们应当敬畏和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