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

时间:2024-11-04 11:18:07编辑:流行君

婺剧是哪里的地方戏?

婺剧是浙江金华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舞台布置美轮美奂、精致入微,整个剧情环环相扣、一波三折,演员扮相俊美、表演流畅,观众席间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从这些年轻演员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希望。”年届85岁高龄的台北市浙江同乡会常务监事徐达仁连连感慨“不容易”。知名演员婺剧的名演员有江和义(擅老生)、徐东福(丑),徐锡贵(老生)、叶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外)、郑兰香(旦)、徐凤仙(旦)、吴光煜(丑)等。1982 年,浙江婺剧团经过改编演出的《西施泪》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被该厂第五届" 小百花"奖评选为最佳戏曲片奖。 1985 年改编上演的《白蛇前传》更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近年来剧团曾先后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纪念徽班晋京二百周年、 '93 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 '95 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新编大型婺剧《昆仑女》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新编大型婺剧《梦断婺江》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

婺剧起源于哪里?金华本土吗?

婺剧起源于金华,是金华本土戏曲。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衢州 、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 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山婺剧研究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获得婺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唱腔婺剧的唱腔由于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将出场的,旦脚走场的等,都只在乐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了。有人认为婺剧的昆曲与弋阳武班有一定关系,它的表演、锣鼓经都与苏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滚喉”(着重喉总发声,很少用鼻腔共鸣),其曲牌旋律亦与苏昆略异,装饰较少。婺剧的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两类。二凡用小唢呐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配以“牛腿琴”(又称“金刚腿”,形似柳叶琴)。唱时以枣木(两段六、七市寸长的木棍)与檀木梆击节,过门往往加快一倍。二凡有正板、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宫调分为尺字二凡(1=C)、正宫二凡(1=G)两种,尺字二凡又按第一分句的落音不同,分为六字、尺字、伍字、仕字四种样式。一般地说,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宫二凡雄壮悲怆。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快、中、慢和高调、正宫之分。它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唱腔,曲调流丽、清柔、婉转。乱弹戏抒情性强,欢快处唱三五七,激动愤慨时唱二凡,一戏两腔配合使用。

婺剧的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武戏《水擒庞德》,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过去婺剧无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云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常曲腿亮靴底,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接近处。此外,角色上场时两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尽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同时,婺剧中还保存了许多特技表演,如《火烧子都》中通过筋斗带彩的三变脸,《滚灯》中的顶灯,《大补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龙头》中的红拳、舞叉,《僧尼会》中的耍佛珠,《水擒庞德》中的“倒插顺风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飞僵尸”等。人物塑造上,有些剧目往往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将相亦然。如《九锡宫》中已官填封九千岁的程咬金,在人们为他祝寿时,竟自顾自偷吃起枣子来。又如《三结义》中的刘备,却是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婺剧班社过去演出,必先点戏:由二旦色头饰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演出之前,必先闹台,称“闹头台”,一般只用打击乐器奏出各种锣鼓点,取其热闹,借以招揽观众,谓之“闹头台”。但是,每逢头场演出,则必闹“花头台”,在锣鼓中插入大唢呐、小唢呐、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乐曲,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花头台”乐曲今已成为独立的民间吹打组曲),观众通过“花头台”来品评乐队水平。“头台”闹完,继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种,均以蟠桃会众仙为王母庆寿为内容),再“跳加官”(俗称“跳白面”、“天官赐福”)、“跳魁星”、“跳财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剧”(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乱弹班必演《九锡宫》。演此两剧,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行头;三因戏中行当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庙会主事人也据此决定戏码和演期的长短,观众则据此选择看哪几本戏。开台戏演完,接着“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使演员和观众各以稍事休息。然后大戏开始,称为“正本”。正本演完,须加演一出小戏,称为“后找”。如《哑背疯》、《骂鸡》、《王小二过年》之类。从开台到后找,一场戏约需四、五小时以上。

婺剧主要特点

  1、唱腔。婺剧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婺剧的唱腔主要有二凡、三五七两类。

  2、行当。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3、定妆。定妆即敷粉,在京剧中常用白色定妆粉定妆,而婺剧由于底色本身就比京剧要偏黄,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掺在一起与底色相一致。

  4、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这表明婺剧脸谱的古老和丰富。

  5、音乐。婺剧高腔从简单的鼓板、小锣的伴奏,发展成管弦乐伴奏。婺剧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从五个人的乐队,发展到十四五个人。乐器除了相互吸收外,如乱弹用牛腿琴、琵琶等乐器伴奏,徽戏用三弦伴奏。


金华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婺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文化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等地。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婺剧吧。

  婺剧发源于金华,是金华最古老的戏曲。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的人们有的叫她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她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婺剧在金华这个拥有浓厚艺术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艺人多系农民出身。以前,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回家生产,直到抗战初期才开始有固定的班社出现,长期流动于乡村演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婺剧在表演艺术上以鲜明生动与强烈粗犷相结合,不但保留了许多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且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

  “以前,婺剧团的戏班子到了某个村子演出,不管有多忙,大伙都要撂下活去看戏。附近乡村的人,也会赶去凑热闹。如果是专业剧团来演出了,那更是万人空巷,连房顶都会挤满人。”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楼存记向记者描述了他印象中的婺剧。“看戏的时候,最开心的就属小孩子了,不仅能看戏还能吃到许多好东西,那个开心劲就别提了。”每当正月里或到了特殊的节日,金华农村的婺剧团演出,可谓忙的不可开交。这时农村“鸡毛换糖”的小贩也忙着赶过去做生意了。

  婺剧的出现也同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写戏人”方景昊的说法证实了婺剧在金华的火爆。方景昊常年在金华农村走动,看哪些村子要演戏,能出什么样的价格,然后根据每个村子的要求,跟相应的婺剧团联系。“现在农村人有钱了,都争着要看戏,比如庙会开光、节庆什么的。尤其是正月里,剧团根本忙不过来。有些好的剧团,一年能演出500多场。”据了解,金华目前有专业剧团10多个,农村剧团近百个,平均一个剧团一年能演出300场左右。婺剧成为金华农村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婺剧老剧种焕发出新光辉

  京剧是国剧,可婺剧是京剧的祖宗。戏剧大师、着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前说过:“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得到婺剧中去找。”梅先生说得很有道理。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徽剧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它源于明朝中叶的弋阳腔和明末的义乌腔,吸收西秦腔、石漮腔等唱腔所塑成。在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使大批皖南人移民金华,带入了徽戏,逐渐合流,构成了以徽戏为主体的戏剧剧种———婺剧。

  同治初年,金华本地就有徽班30余个,农村的“太子班”(业余徽班)以千计数,足见其盛。当时的艺人,足迹遍及穷乡僻壤,为农民演戏,庙会、集市更显闹猛,有时一个地方,会有两三个戏班同时演出,互相摆行头、亮角色、比高低、争观众,唱“对台戏”,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在长期舞台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群众欢迎的名演员。解放初期的有周越先、徐京福、周越桂、徐汝英等;近一些的有郑兰香、吴光煜、葛素云等;再近一些的有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朱元昊等人。

  婺剧保留了大量优秀徽戏剧目与珍贵史料,如《列国记》、《龙凤阁》等,有的已是海内孤本。不少大戏,至今仍能从婺剧徽戏中找到原来的模样。在表演方面,保留了徽戏许多独特古朴的程式与技巧。以脸谱为例,目前,除京剧外,也只有川剧和婺剧还保留自身的独特的脸谱系统,婺剧脸谱有200多种;又如婺剧的表演方面,上世纪40年代,婺剧服装无水袖,故演员的功夫多在手指与手腕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如,其行当,角色十分复杂,多达十五六种,角色分工严密,一般不串演,十分讲究。

  解放前,老艺人生活艰难,走街串巷,风餐露宿,生活没有保障,长年累月在农村演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解放后,该剧种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1952年底,浙江省文化局以衢州婺剧实验团解散后留省文工团婺剧组人员与大荣和班合并建立浙江婺剧实验团。1956年元旦,以婺剧训练班为基础整顿婺剧实验团,成立了浙江婺剧团。为保留婺剧的地方特色,把原定设在杭州洪春桥的团址改设在金华。

  浙婺在坚持为人民群众演出外,还担任了出国演出任务,把这门艺术介绍到国外;在保留传承婺剧传统艺术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取得令人可喜的成就。音乐创造了新的板式,丰富了伴奏乐器;舞美也从简到复杂,有了不少创新;在表演上继承、吸收,使之特色更浓郁;在创作上,整理了《西施泪》、《断桥》、《对课》、《僧尼会》等。

  1960年3月18日,毛领袖在观看《对课》演出后,接见演职员时称赞道:《对课》改得好,有新意,神仙斗不过凡人,老不如少,想占便宜的人占不到便宜。令人欣慰的是“又有新声说婺州”。

  新一代婺剧人,创造了婺剧的新辉煌。在出作品上,新创作了《白蛇前传》、《贺家桥边》、《梦断婺江》、《江南第一家》、《昆仑女》等,多次获国家奖、省级奖;在出人才上,涌现了陈美兰、张建敏等一批新秀,陈美兰、张建敏获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陈美兰还获文华奖,一批新演员脱颖而出.

  在出效益上,浙江婺剧团继承了为农民演出的光荣传统,2003年12月,该团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全国和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在送婺剧下乡同时,2004年该团成立了“三农艺术团”、后又成立“歌舞团”,将更多精彩的剧目献给农村、农民。2006年1月至6月仅半年时间,浙江婺剧团在金华城乡23个村(社区)演出163场。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上一篇:马耳他签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