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无觉

时间:2024-11-03 13:45:46编辑:流行君

无觉的详细解释

1.未睡醒《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朱熹 集传:“觉,寤也。”2.没有知觉。 三国 魏 曹植 《金瓠哀辞》:“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於他物为?”3.没有味觉4.未感知到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三国 魏 曹植《金瓠哀辞》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于他物为?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5.没有发现6不知道

无知无觉

无知无觉

《传习录·门人陈九川录(13)》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意思很好理解。王阳明说:“知道了也就是没有知道,感觉到了也就是没有感觉到。只是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就会沦落、埋没。”这里说的应该是良知,良知知道了和没有知道差不多,只是应该知道,不能埋没了。

这个道理很好懂,既然良知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有的,就算感觉到了良知,不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嘛,能有什么两样!只有没有感觉到良知,才是可怕的。

进一步说,我们脑海里的思想都具有无限性,回归到这里,即是无知无觉。但是如果没有在有知有觉的外界走一遭,思想也就毫无进展,毫无意义,将来也只能是在原处运用,无法拓展。

我们习惯的思维不是这样的,它是有知有觉,其进展是在有知有觉上的进展,也就是不通过无知无觉的回归,直接向新的有知有觉的进展。这种方式是存疑的,是不可靠的。

从此狗与彼狗,进展到狗的概念,又从猫和狗的概念进展到动物的概念,而无论是狗的概念,还是动物的概念,其具体化还是此狗与彼狗,实际上没有任何进展。只不是将此狗与彼狗的这一些共同点定义一个叫做“狗”的概念,然后,又拿出一些共同点来,再定义一个叫做“动物”的概念而已。类事物的概念都是这样,就算是形成了“理”和“气”的理念,也不过是那猫那狗。

严格的讲,类事物的概念是不能运用到推理的。

英语中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这样分包含思辨逻辑。米可数吗?当然可数,一粒、两粒可以数到一万粒。

“老板!我买一万粒米,多少钱?”“神经。”

如果真有人这样问,也就真应该这样骂了。作为食物,每一粒米都是“饱”的环节。“饱”的感觉因为最后吃进去的那一粒米而产生,又不只是因为那一粒而产生。所以那一粒米和先前吃进去的米粒一样,只是“饱”的环节;既然是环节,那就是不可数的了。

有人把集合分成这么两类:一类集合的名称和它的成员的名字相同,例如米,一粒米也称为米,一堆米也称为米;另一类正好相反,集合的名称和它的成员的名称不相同,例如,猫、狗的集合称为动物。如果把前一种集合称为正常集合,后一种集合称为非常集合;那么,问题就来了。正常集合的集合仍然是一个正常集合,因为这个集合的成员叫做“正常集合”,集合的名称也和它的成员的名称一样,是“正常集合”,这正好符合上面对正常集合的定义。但以非常集合为成员的集合该叫什么呢?如果叫着“非常集合”的话,按照上面的定义,集合的名称和它的成员的名字相同,这个集合属于正常集合;如果叫做“正常集合”的话,按照上面的定义,集合的名称和它的成员的名称不相同,这个集合属于非常集合。

这其实不仅是名称和叫法上的矛盾,而是逻辑推理上的阻滞。也就是从狗类、猫类不能推演出动物这个概念来,因为狗类的定义是狗的普遍性,猫类的定义是猫的普遍性,这些普遍性一旦被打散,就只能回到此狗、彼狗,此猫、彼猫。动物概念的产生也就只能从此狗、彼狗,此猫、彼猫中产生了。

当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习以为常的过程,认为动物的概念就是从狗类和猫类中产生的。这就使我们的思维陷入误区,最终推演出“理”和“气”来,迷离了大家的视野。

当然,上面说过的正常集合,不可数名词是可以无限堆积的,这是因为,它的成员是它的环节,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关系,这里固有的是必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必然,具有无限性。

每个人的思想也是这个情况,它的成员,即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关系。也具有无限性。进而,说道人和社会,作为社会性的人,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应该是直接关系,也应该具备无限性。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上一篇:it will ra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