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什么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如果河对岸有一只猴子开始嚎叫,那么位于这岸边的猴子就会被惊动,而相互之间的吼叫声连续不断,但是轻舟仍然可以穿越起伏峻峭的万重山,意味着行者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能够战胜困难和险阻而获得成功。这句话通过猴子的吼叫形象形容了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的无奈心情。虽然人们不能控制环境和外部因素,但他们可以用内心的力量来克服恐惧和不安,保持坚定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2.李白的个人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含义是什么?
其一,景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也即,“两岸山上的猿猴不停地叫唤”。其实,这句诗也是有其出处和考证的,并非诗人李白所想象。在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实则与其实景是一致的。其二,氛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烘托的意境。细细分析这句诗词,诗人李白在这里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啼不住”与后句“已过”巧妙对应,用猿声啼叫的短暂,衬托舟行之急速。试着想象,猿猴一声叫唤还未停止,轻舟却已“飞”过千山万岭。伴随着的欢乐猿声的和鸣相送,仿佛一曲自然鸣奏曲,氛围之愉悦、声色之和谐,足以见得。其三,心境之意,这也是最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诗人李白的真实心境。此句看似是写轻舟之迅疾,但更重要的,实则是抒发诗人李白兴奋愉悦之激情。为何是这样的心境呢?需要从李白作此诗的背景说起。这首诗是李白“遇赦而还”的归途中所作。可以想象,夜郎之地在古代既偏远、又清苦,当李白得知自己被赦免流放夜郎之地,其心情和心境必然是兴奋与畅快的。可见,李白乘一叶轻舟在“啼不住”的欢快猿鸣声中,毫无阻拦地冲出万重山间,兴奋愉悦之情,既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更饱含着昂扬乐观的心境。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时的兴奋喜悦之心。正是在这种情感之中,诗人也顾不得细细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只用极具特色的回荡耳畔的猿声和飞速越过的万重高山,来描写“舟轻”“水急”,抒发了诗人无比欢乐之情。山河的壮美与诗人的感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情景交融给人以力量的鼓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哪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如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意思: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叫着,小船已经过去了许多座山。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乐观态度。全诗如下: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的解释如下: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译文二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词句注释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