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件

时间:2024-11-02 18:30:18编辑:流行君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static/uploads/yc/20211129/7a8024ca682b40a41ab26992bfd7a3d1.jpg"width="484"height="300"/>#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教学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1、洋流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洋流的分布: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4、课堂小结5、课堂练习#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2】#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指导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流水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滑落、堆积。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1、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冰雪融水、地震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崩塌泥石流下个定义。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四)小结作业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五、板书设计火山的形成: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六、教学反思#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4】#【学习目标】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导入新课】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自学提纲】(第一课时)一、地势西高东低1、交流展示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2、小组探究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盆地:、、等。(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丘陵:、、等。(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3、拓展练习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第二课时)二、山脉纵横交错自主学习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东西走向有:北列有—;中列有—;南列有等。南北走向有:、、。东北—西南走向有:=1GB3①———;②—;=3GB3③等。西北—东南走向有:、、。弧形山系有:。小组交流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位于中国和(国家)交界处的是世界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称。(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探究展示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第三课时)三、地形复杂多样1、小组探究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5】#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二地理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高二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第一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2)概念:因②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③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分钟。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向西⑩。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先出生的为哥(姐)、后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上一篇:余生皆是喜欢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