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疏》全文翻译?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假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韩朝明陈贾毅和温迪说: "下面的人总是说: 世界一直是奥吉, 大臣认为还没有"那些说世界已经被治愈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恭维。"温迪是汉代的阴六月, 贾毅对温迪的要求不是很高。汉文皇帝的品质风格很好, 他有爱人的美德, 对别人也有济慈雪莱节俭、冷静谦虚, 但缺点是游入玄老, 不专门处理政府事务, 有很多政治被拖延了, 没有做好吧, 好吧。假使者看不到这些弊病, 盲目地认为世界已经治愈, 这就是无知。在假使者的带领下, 毕竟看不到温迪的才华有限, 盲目用被治愈的话语来赞美他, 这是恭维。与汉文皇帝相比, 陛下如何看待自己?陛下很有天赋, 他有可能成为姚明、顺、宇、唐、文、武等国王, 陛下和韩宣帝一样努力。像皇帝的吴迪一样慷慨, 英武无敌如仙宗, 并能够压扁的范真叛乱无处不在, 以及歌曲仁宗的仁爱, 总之, 像这些可取的优势, 无论哪一个, 你有。在你统治的早期积累的劣势中, 你们已经根除并宣布, 并与全国人民合作改革政治。以它为例: 你做了一个 "静" 来宣传戒律, 改变了一些皇冠服务体系, 下令废除孔庙的雕像。只有使用木制的主人, 削弱了太监内外的权利, 删除了人民币石祖从历代帝王庙宇的祭司身份, 在孔庙祭祀了孔子的父母。那时, 世界上的人都很期待, 认为你一定要做很多。有知识的人认为: 只要有好的科目帮忙, 不会花很长时间, 世界可以和平, 你一定比汉文皇帝坚强得多。不过, 温迪可以发扬任人, 拯救节俭、有同情心的人, 宋朝的陆祖谦说他善于用人, 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才能。虽然世界还没有奥吉, 但财政部却爆满了, 连一串钱绳都烂了, 人民开心了, 财产也很多。大家都认识到, 他是夏商, 周三的是一个贤月之后。陛下, 你决心做点什么, 但没过多久, 混乱的想法就被引导到了另一个地方。你把你的力量和智慧用错了地方 , 以为人们真的可以永远活着 , 盲目的。国王陛下在所有海域都很富有, 但他不知道他们是人民的肥肉, 经常兴旺发达和大修的宫殿寺庙。国王陛下已经有 2 0多年没有处理政府事务了, 这导致了纪律松懈和腐败。法院销售官员购买官员, 援引这样的规定越来越不分青红皂白, 名字的推广案件, 导致郝强四, 著名侯爵洪水。你专攻与方石炼金术, 不认识你的儿子, 人们认为你缺少父子。你经常用怀疑来诽谤屠杀羞辱朝臣, 人们认为没有君琴的礼物。你整天呆在西苑, 没有回到皇宫, 人们认为缺少了一些感情。世界官员在风口浪尖上腐败, 军队软弱, 洪涝和干旱是无穷无尽的, 生计, 导致像火灾一样的骚乱的排他, 越来越繁荣。自从国王陛下登基以来, 前几年的情况一直如此, 但情况并不严重, 但现在的税收困境越来越重, 各级官员都在模仿法庭, 利用人民的无拘无伊斯兰条。国王陛下花了很多长虹道教, 这已经是 1 0多年来的高潮。因此, 当国王陛下改变时, 全世界人民都猜到了: 这意味着 "嘉静人说家庭干净, 也没有财富"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今日以辅助、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邪恶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歌功颂德,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如果你承认这种做法是有害的, 也是没有帮助的, 那么主体的变化、人民的不幸。世界的安全就会与此不同, 所以你应该立即忏悔, 每天对政府, 随着屠杀, 九清 ", 服务员, 警长一起说世界的利益。洗几十年六月路的错误, 让你可以在姚明、顺、宇、汤、文、武等明君, 还可以让朝臣洗清君主的耻辱几十年, 让他们留下余宇陶艺、伊拉克、傅等明智的地方 ", 君辰可以互相鼓励, 互相尊重。尼丁的太监, 外面的 Masaki 厨房的仆人, 金艺魏人从祖先的阴影中受益, 以及各厦门的多余的人, 都有太多的人没有什么可做的, 是官员。皇家仓库、虎布、工业部和 Masaki 等雅门、缎子、丝绸、粮食、珠宝、餐具、木材等很多东西, 堆积如山的还有无用的, 用的不是一个地方, 浪费是一个遗憾。主题是训斥, 你采用的实现, 因为你只是一个拯救想法的举动。景石的一块金子, 对田野里的人们来说。你存一点钱, 财政部多了, 老百姓有积蓄, 福利真的不知道多少啊, 陛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今天官员设置不完整, 做生意, 敷衍, 不守法, 也认为好。要督促按照基本道德纠正官员的行为,。停止钱买官事整理事业, 让人兵安顿下来, 迫使他们取得成绩, 平时实行选拔士官避免战争临时招募人口。让那些白白吃僧人回家, 回到行业的学者, 农业, 工业县官员应该同样重视生计和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标准关于礼仪和习俗, 通商和盐应恢复收集实物, 以丰富边防人员的储备, 根据一亩粮食。根据人口, 以恢复老百姓的活力, 报告腐败和勒索的世界官员, 没有容忍。这样, 就是仁爱, 经过几十年的成果, 与天地共存的巨大价值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事情是朝臣们提出的, 国王陛下会执行, 就像国王陛下在一个清爽的房间里一样。 一个振作起来, 所有的废物解除, 百把有害的铲子, 像唐, 于三代的光明和辉煌的奥吉可以复活, 陛下为什么不实行呢?只要陛下救人欢呼, 你费心并不是什么辛苦的工作。九清掌握大势所趋, 百关承担具体职责, 省长、巡警、六大主体对适度整改。保持风气、陛下评估平台的实施情况, 督促他们取得成就.努力寻找有才华的人才, 任命他们做事, 他们会省力。就像天空被运走一样, 各有自己的秩序, 君主只要有美德, 影响主体, 就不必亲自管理一切。天地万物为一体,自有它的道理。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一片祥和气氛,而陛下自然能够感到真正的快乐和价值。天地是化生万物的,人也有帮助天地化生的能力,可以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才”。道与天通,命运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而陛下自然能够享受真寿。这是真正的道理,转身就能做到,立刻就能见效。要是依旧去服食什么长生不死之药,巴望着能成仙升天,不是道理所在。 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是天下第一大事。于此不言,更复何言?大臣为保乌纱帽而阿谀奉承,小臣害怕获罪表面顺从,陛下有错误却不知道,不能改正不能执行,臣每想到这里便痛心疾首。所以今天便冒死竭忠,诚恳的向陛下进言。望陛下能够改变心思,转换方向,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都取决于您。若陛下真能采纳,是我宗庙、社稷、国家的幸运,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幸运。扩展资料: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好官。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清廉正直,节俭朴素,言行一致,关心人民疾苦,不屈不挠地和贪官污吏、大地主恶霸进行斗争,连皇帝也不例外。在地方官任上,他拒绝向上司行贿、取消知县的额外收入,改革赋役,清丈田地,勒令大地主退还侵占的民田,兴修水利,昭雪冤狱。在吏部右侍郎(中央人事部门副长官)和右都御史任上,下令取缔南京各衙门无偿要求市民供应物资的陋规,建议恢复贪赃满八十贯(千)处绞刑的法律,等等。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博得当时广大人民的歌颂和支持。他打击豪强的故事,直到现代还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篇文章是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写的。海瑞写这篇文章的时代,明王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军备不整,俺答(鞑靼族首领)、倭寇不断侵扰,官吏贪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_,却一心修道,不理朝政。海瑞眼看这种情况,怀着满腔愤激,写成这篇历史上出名的奏疏。在明朝,文臣直言是一种道德标准,来体现士大夫的风骨以及对皇帝的忠心。比如明世宗登基初期的大礼议问题就有数百位官员跪在宫门前死谏,最后受到的处罚也是极其残酷的。一般御史上疏都是巧妙的避重就轻,只为博取名声,而不会真得罪皇帝,祸延子孙。所以海瑞的治安疏在当时看来无异于求死申请书。首先,他指责朱厚_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弄得“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都是由于他的“误举”所致。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意味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另一方面,对一般官吏阿谀逢迎、只顾个人身家禄位的卑鄙自私行径,也尽情地加以揭露。最后提出自己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希望采纳。海瑞虽然在上奏疏之前已经托人买好棺材表示死谏的决心,但明世宗并没有杀死他,而是在大发雷霆之后听说海瑞决心赴死的气概转而沉默不语,只是下旨把他关押起来听后处置。明世宗到死都没有真的处置海瑞,在明世宗驾崩后,狱卒为海瑞准备好饭菜预祝他出狱,海瑞以为是杀头前的送行饭所以大快朵颐,哪知是皇帝驾崩了,痛哭流涕,把吃的饭又都全吐出来了。体现了那个时代以忠君为最高道德准则,海瑞的上疏并不是要与皇帝为敌,而是用直言的方式表达忠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治安疏
治安疏原文及翻译
《治安疏》部分原文及翻译:部分原文: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文帝性仁类柔,慈恕恭俭,虽有近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颂之,谀也。翻译:汉代贾谊向文帝陈述政事时说:“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安定已太平,我却认为还没有。说天下又安定又太平的人,不是愚笨就是奉承。”文帝虽是汉朝的贤君,但贾谊并非苛责求全。文帝生性仁善,类似柔弱,对人宽宏大度,生活俭朴,有亲近臣民的美德。但文帝喜欢悠闲自得,遇事好退让,所以常耽搁、荒废政事。不探究弊政产生的原因,一概用又安定又太平之言来粉饰,这是愚蠢,不探究其才能的不足,一概用得到安定太平的盛世来称颂,这是阿谀奉承。《治安疏》简介:《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疏》《谏修斋建醮疏》,是明代文学家海瑞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月所创作的一篇奏疏。这篇奏疏指责了朱厚熜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都是由于他的“误举”所致。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意味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文书最后提出了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希望采纳。语言朴素简明,既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又说理透辟、义正辞严。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治安疏
听闻嘉靖驾崩,海瑞为何泣不成声?
明朝嘉靖年间的海瑞,因为看不惯当时社会那种暮气沉沉的环境,决心改变这一切的海瑞,冒着必死的决心,向皇帝进献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图片源自网络)结果便是海瑞被下令关押,但是嘉靖却迟迟无法下决心杀掉海瑞,因为海瑞的上奏当中,有些内容,获得了嘉靖的认可,嘉靖这样一位喜欢玩弄权术的皇帝,对这位海瑞难以下杀手,与此内容定然有关。(图片源自网络)海瑞认为: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本质上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只要皇帝能够振作起来,号令天下,按照圣人所说去做每一件事情,那么天下很快便会出现书中集记载的大同盛世,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皇帝也能成为晓舜那样的圣主贤君。(图片源自网络)虽然里面的观点显得难以实现,但是这种理想主义却是能够支撑中华文明数千年,海瑞的这种崇高理想,让人无法不感动,嘉靖不杀海瑞的一条关键原因,是因为这些文字中,透出了海瑞的真诚,海瑞写这些内容,并非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切切实实的为了天下,为了苍生社稷。海瑞对这片土地爱得炽烈,令嘉靖皇帝都为之动容。(图片源自网络)海瑞被关在牢中后,有一天得知嘉靖驾崩的消息,竟泣不成声,哭晕在地,这是为何。(图片源自网络)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忠君思想,虽然以海瑞德等级和官衔,连嘉靖的面都见不到,但是,在旧时代,士人对于皇帝,真的有一种儿子对父亲的感觉,忠君思想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特有的恋君情节。正是因为如此,海瑞得知嘉靖驾崩的消息,才会如此情绪失控,泪流满面。
海瑞作为明朝有名的清官,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是海瑞在《治安疏》中所写,说的是嘉靖帝。就算是普通人这样被人指着鼻子骂说你的家里就和你的姓名叫的一样,家里穷的一清二白,你看你脸上挂不挂得住。更何况他骂的还是一个皇帝。虽然说的是事实,可是对于一人独尊的皇帝,哪个皇帝被他这样说谁都得炸毛,至少嘉靖在冷静后,起码还听劝,留住了海大人的命。海大人只是举人出身,说实话能到二品已经很厉害了,正常来讲也已经算是得到重用了。张居正曾在书上批道:“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意思是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后来海瑞因为骂嘉靖皇帝下狱,隆庆皇帝时又被重用,外放应天巡抚,到了地方他兴修水利,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法”,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做事,他做事对百姓负责,对皇帝负责,却不对官僚集团负责,终遭排挤,最终不得重用。另一个原因是:海瑞不适合当时的朝廷,他只会让整个局势更加混乱,他过于刚直,一味的得罪人是取死之道,天天在皇帝耳边念叨那些正义、邪恶,在皇帝眼里,只有有用的臣子和没用的臣子,贪官污吏也有用处。当时的大明,是坏官多于好官,贸然地采取行动,无疑于自掘坟墓。张居正曾说过“宁为循史,不做清流”,啥意思呢?就是他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拘形式不拘小节,最重要的是把事做成,而清流之辈太过爱惜羽毛,不肯变通,做不成什么事。而海瑞则完全不同于张居正,海瑞一生未妥协,就像纯白的玉石扔进灰色的染缸,至死依旧如雪。海瑞,终究是刚极而折,道德只有他一人能坚守。当然从一个古代官员的升迁角度来说,不管海瑞是否有意,还是真诚的信仰他的道路,他所走的路线,其实是相当成功的,毕竟得到了高位和千古之名,说明人们对于这种清官的幻想和需求,是如何的巨大。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也曾行贿:明朝的清流都不干净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但有史料证据说明海瑞也行过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清官海瑞行贿,定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历史的证据是不容质疑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 另外还有两处间接证据。一是他对迎送过往官差的注重:宁可刻民,不可取怒于上;宁可薄下,不可不厚于过往。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过客口大, 稍有不如意辄颠倒是非,谤言行焉。厚客非出乎己身,取之百姓之身为之也。如何让过往官差满意?海瑞说得比较清楚,花的都是公款(取之百姓之身),除 了吃喝之外,行贿是少不了的。 二是曾感叹:朝觐之年,为京官收租之年。看似说现象,实乃身不由己尔,不行贿不行。这就是明代官场,上司之多,监控之严,到处是掣肘,可一言以蔽之:不行贿就无法做官。像海瑞这样的小地方官,如果想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 据分析,海瑞最需要行贿的对象主要有四个: 一是府衙和布按二司。海瑞是从教谕走上县级主官(知县)的,府衙和布按二司正是知县的直接上司,也就成了行贿的首要对象。海瑞曾无奈地说:县百事统于府,旧例,小有故必参谒。海瑞只不过省吃俭用送了几十两银子,晚明李乐谈到地方上行贿时说:公等但见郡县官受贿至四五百金遂目为贪官,这眼眶太小了。我在广中,见取珠送要地者,巨细不等,中有如豆之大者,以斗计不以升计,又非一次而止(《见闻杂记》)。按照李乐的说法,海瑞的行贿简直就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二是巡按督抚。这些官员,具中央派出性质,因此,对他们的行贿,更是不能少。永乐时,就有人指出这类行贿问题:朝廷每遣一人出差,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诛求责取,至无 *** 。州县官吏,答应奉承,惟恐不及。间有廉洁自守,心存爱民,不为承应,及其还也,即加谗毁,以为不肯办事。朝廷不为审察,骤加以罪,无以自 明。是以在外藩司府县之官,闻有钦差官至,望风应接,惟恐或后。上下之间,贿赂公行,略无忌惮,剥下媚上,有同交易,贪污成风,恬不为怪(《明经世文 编》)。就是说,但凡有人出公差,去各地巡视,都被视为发财的机会,吃拿索要,无所不为。如果有地方官拒绝行贿,那么,不是被谗毁,就是不为审察,甚至安个罪名,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尤其是巡按御史考察地方,他们拥有举劾权,被举者必须有谢荐之金,或百或千,其数不等,而且自称门生。如不行贿,则不举反劾。 三是过往官差。过往官差涉及面广,情况多样,有朝廷命官公差,有官贵子弟经过,还有中官派遣,故旧私访,等等,这些人一个也不能得罪。因此,驿传供给费用以及地方衙门招待费用,成为州县的一大开支。 海瑞在对待过往官差上的小气是出了名的。总督胡宗宪之子过淳安辱驿吏,遭海瑞严惩;都御史鄢懋卿路过淳安,供具甚薄,且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时至今日,史界还对其刚直赞誉不绝。但就是海瑞,也承认哄过往官差高兴,是绝对马虎不得的事情。 四是京司。地方官对于京司,主要是在三年朝觐之时需要行贿。实际上,地方官向京司行贿,还是以督抚藩臬为主,州县与京衙打交道不多。但督抚藩臬再对上行贿,则无一不是出自州县,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下盘剥,用之于上而已。即便是仁宣之世,号称吏治循良,京司已以地方行贿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后可想而知。于谦是个清官,他在巡抚山西回京时,就以手帕线香等地方特产 *** 金银的行贿,可见其普遍程度。 地方官员行贿京官,尚有常例,更多的 是行贿京衙胥吏。未 *** 文,先请承行吏胥,奉数十金,幸其接受,明日投文,乃免查驳(《明经世文编》)。特别是户部吏员,更是地方官的克星。嘉靖万历 以后,地方赋税全操于户部吏员之手。时户部堂司皆穷于磨对,惟书手为政。若得贿,便挪前推后,指未完作已完。不则,已完亦作未完也。故一时谣言有‘违去朝天子,先来谒书手’之诮(李清《三垣笔记》)。行贿与胥吏政治相结合,使政治益发黑暗,海瑞想做清官,为民办实事,也就越发艰难,不行贿行吗? 如何理解海瑞的行贿行为呢?他绝非同流合污,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为求改变而采取的妥协策略。圣经里说,只能带你到门口,不能推你进去。说的是需要自己去悟,承认自己尚在门外,去努力争取入门,寻求进一步的灵魂升华。 海瑞肯定没有读过圣经,但他的妥协策略,还是自己思考的结果:第一步是先妥协,求自保,在其位,方能谋其政;第二步才是求改变,只有在其位,谋其政,才能扬正气,惠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