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正统十四年的爆发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转率的转折点,而爆发此次重大变故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点:皇权势弱,皇帝年少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宣宗死后,朱祁镇继皇帝位的时候才9岁,只有几岁的孩子当了皇帝,指望他能够快速的管理国政,处理事务那就强人所难了,好在当时有孙太后和明朝著名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辅政,大明朝的皇帝虽然年少,但是整个朝局还是非常的稳定。皇帝太过幼小,那么皇权的就必定要有所分化,一部分转移到了太后孙氏手中,一部分转移到了内阁几个大臣手中,另外还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宦官手中。皇帝明英宗此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玩,有一大群的太监、宫女陪着玩,这样的环境下,明英宗对于政务、朝局、军事等等方面几乎都是白痴儿。正统十四年,虽然明英宗已经亲政多年,但是年幼时期早早做了皇帝,缺乏作为太子的成长期,草率的发动了对瓦剌的亲征,不但令明朝大军精英损失殆尽,而且自己被瓦剌俘虏。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时候才22岁,一个在现代社会大学刚毕业的娃娃要承担起整个帝国的重担,对他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内阁势微,后继无人明英宗时期的内阁大臣是整个大明王朝最为强大的,三杨的配置是明宣宗留给年幼皇帝最好的政治保障,明英宗能够9岁继位,一直无忧无虑的在皇宫里玩儿,那就全靠的这三杨全力支撑。等到明英宗在皇宫里玩着长大了,要亲政了,这三杨也已经是老的老,死的死,逐步退出了朝中权力核心,而接替他们的内阁成员曹鼐、马愉等人,不但资历不够,而且没有多影响力,更关键的是对皇帝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几乎没有。这也不能怪后继之人,主要是三杨太过强悍,基本都是四朝老臣,甚至杨士奇都是从朱棣那一辈儿开始一直活跃在朝中,他们要不死不退,其他人也没有资格爬上来。明朝虽然没有丞相,但是内阁对皇帝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远比其他朝代的丞相要大得多,比如后来的杨廷和甚至可以直接定谁来当皇帝,张居正可以自称为“摄政”。土木堡之变时期的明朝内阁势力很微弱,特别是无法对皇帝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导致了明英宗一意孤行,执意要亲政瓦剌,最后导致了明朝时期最大的对蒙作战失败。奸宦初起,祸害百年明朝亡于党争,而明朝祸害最大的却是太监干政,大明王朝的宦官兴起就始于明英宗时期,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当年陪着明英宗朱祁镇一起玩的太监。王振在早期还是很老实,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当的太监,没有净身入宫之前不但有老婆,还有文化,他入宫后是为了教太监读书认字的,他的水平要放在文盲堆里那就是学士了,年幼的明英宗对他非常的信任。明英宗亲政后,王振也跟着逐渐掌握了宦权,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他不但极力怂恿皇帝亲征,而且在出征途中明知有极高的风险情况下,毫无军事经验和指挥才能,在整个明朝大军撤退途中,改变了行军路线,绕行大同,导致了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包围,全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时期的宦官一直对朝局有重要的影响力,就从明英宗时期开始,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朝皇帝对于权力的制衡和控制,相权转为了内阁形式,但是内阁的权力比丞相更大;皇权在明朝很多时期受制于内阁,皇帝需要有另外的力量来平衡和制衡内阁,而明朝的外戚是无法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那么皇帝只有选择相对忠于皇权的宦官来进行权力分享。
土木堡之变到底有多惨?它对明朝的影响有多大?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公元1449年,经过几代人训练的明朝精英在土木堡之战中被消灭。明英宗和残军也在土木堡一带遭到伏击,蒙古人采取围困明朝军队的战略,并控制了离军队最近的水源。由于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为了把士兵诱出,蒙古人还假装答应明英宗撤退,让他们到最近的水源地区饮水休息。口渴的士兵们一离开营地就惊慌失措,无法保持防御阵形。这时突然杀出了蒙古骑兵,将士兵们全面击溃了。混乱中,明英宗的士兵带他逃跑。不料被蒙古骑兵驱散,留下了明英宗 。战争结束后明英宗只是坐在那里,等待蒙古人抓住他。此时,明英宗率领的12万大军在土木堡之战中被彻底摧毁。在朱棣统治时期,为了应对蒙古人的入侵,建立了三大营对抗蒙古人。这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在他们看来,神机营是世界上第一支装备纯火器的精锐部队。为了对付蒙古人,明朝将所有精锐部队撤出。据史料记载,近三分之一的明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被消灭,包括几乎所有的服饰、盔甲、弹药,这是明朝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积蓄。与此同时,三大营在这场战斗中被消灭,神机营的武器几乎都被蒙古人掠夺。战争中,虽然明朝后来恢复了三大营,但由于退伍军人和火器的损失,明朝的三大营不再敢上前。与此同时,这三大营无法支持明朝的对外扩展。这场战争最严重的不是军事力量的丧失,而是明初建立起来的国家。明英宗失败后,明朝没有对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反攻。在明英宗之后的同一时期,无论明朝如何发展,再也不敢进攻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如果有人要进攻,朝廷就会利用土木堡之战的悲惨局面来反对。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对明朝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的军事将领战死沙场,也造成了明代权力制衡的缺失,造成了晚明官吏的权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