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歌德谈话录》6
歌德兴趣广博,除了在文学和戏剧方面有巨大成就外,在其他领域歌德也颇有建树。歌德自己曾经说过,他对各门自然科学都试图研究过,并且总是倾向于只注意身旁地理环境中一些可用感官接触的事物。
所以,除了诗歌文学和戏剧艺术之外,歌德在绘画艺术、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
歌德写过一本著作叫《颜色学》, 歌德在跟爱克曼聊到颜色这门学科时,说,
歌德很善于把各种学科知识糅合起来,形成他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由此,爱克曼和歌德就谈到一个适用于整个自然界而为整个人生和人生乐趣所凭依的重大规律。歌德说,"这种情况不仅其它各种感官都有,就连在我们的高级精神生活中也有。由于眼睛是最重要的感官,所以要求变化的规律在颜色中显得特别突出,所以我们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例如舞蹈,大音阶和小音阶交替变化,就令人感到很愉快,如果老是用大音阶或小音阶,就马上令人厌倦了。"
这里说的我理解为,其实就是人们对于审美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吧,不喜欢简单重复单调的艺术作品。
在《歌德谈话录》中,爱克曼还提到了歌德的著作《植物变形学》、《实验论》等。
在一次谈话中,歌德说,
歌德接着说,"我对各门自然科学都试图研究过,我总是倾向于只注意身旁地理环境中一些可用感官接触的事物,因此我不曾从事天文学。因为在天文学方面单凭感官不够,还必须求助于仪器。计算和力学,这些都要花毕生精力来搞,不是我分内的事。
"如果我在顺便研究过的一些学科中作出了一点成绩,那就要归功于我出生的时代在自然界的重大发明上比任何其它时代都更丰富。在儿童时期我就接触到弗兰克林关于电的学说,他当时刚发现了电的规律。在我这一生中,一直到现在,重大的科学发明一个接着一个出现,所以我不仅在早年就投身到自然界,而且把对自然界的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
"就在我们指引的道路上现在也已有人迈出了前进的步子,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我好比一个人迎着晨曦前进,等到红日东升,它的灿烂光辉会使他不由自主地感到惊讶 。"
这本书中,译者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歌德:
歌德的一些科学研究现已过时,但在科学历史上的功劳是得到公认的,特别是他在达尔文以前就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他在文艺上反对从概念出发,强调要有现实生活做基础。这种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和他的科学训练有密切关联。
读《歌德谈话录》5
歌德虽然是个知识广博的学者,然而,他并不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涉足的领域越全面越好。
在《歌德谈话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歌德虽然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他仍认为自己在某些志向发展方面因为缺少天分而荒废了时间。所以,在跟爱克曼的谈话中,他奉劝世人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耗费太多的精力。歌德认为, 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 。
而在自己涉足的领域,歌德又要求艺术家们要尽可能地多学习多认知,以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每个人对他那一专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也应努力避免狭隘和片面。
晚年的歌德虽已取得如此的成就,却仍能对自己作出中肯的评价,进行自我反省。
原来,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相当丰富的知识经验的。
何其伟大的歌德,他直至晚年,仍对艺术有着不知疲倦地追求,且永无止境。
从以上这段谈话中可以看出,歌德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他的艺术创作的事业中去的,他心系魏玛剧院,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艺术的繁荣昌盛,所以,歌德时期,德国才有那么多的伟大艺术家兴起,尤其是席勒、拜伦等人,这些诗人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的天赋才华外,又何尝不与歌德有些关系呢。
阐述《歌德谈话录》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个人才能之间的看法。
亲,你好!
阐述《歌德谈话录》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个人才能之间的看法如下: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1
真正的诗人生来了解世界,要表现它根本用不着许多的经验,用不着见多识广。谈到拜伦,歌德同样也说,世界对于他像是透明的,他通过预感就能表现世界。联想的有效范围总是有限,只有当题材与作家的天赋相适应才起作用。在天赋与预感的关系这点上,我们看法一致,都认为联想之作用范围大小,随作家天赋高低的不同而变化。有天才的人看见别人干什么总相信自己也能干;其实才不是这样,最终将后悔浪费了精力。
H先生对歌德的评价: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这么和蔼可亲,却不减天生的高贵。他永远伟大,不管他如何举止谦和,如何降贵纡尊。天才不能自生自长,自我隔离,而应拜在大师门下学艺,在大师调教下真正有出息。【摘要】
阐述《歌德谈话录》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个人才能之间的看法。【提问】
# 亲,你好!## 阐述《歌德谈话录》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个人才能之间的看法《歌德谈话录》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个人才能之间的看法如下:-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1- 真正的诗人生来了解世界,要表现它根本用不着许多的经验,用不着见多识广。- 谈到拜伦,歌德同样也说,世界对于他像是透明的,他通过预感就能表现世界。- 联想的有效范围总是有限,只有当题材与作家的天赋相适应才起作用。- 在天赋与预感的关系这点上,我们看法一致,都认为联想之作用范围大小,随作家天赋高低的不同而变化。- 有天才的人看见别人干什么总相信自己也能干;其实才不是这样,最终将后悔浪费了精力。- H先生对歌德的评价: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这么和蔼可亲,却不减天生的高贵。他永远伟大,不管他如何举止谦和,如何降贵纡尊。天才不能自生自长,自我隔离,而应拜在大师门下学艺,在大师调教下真正有出息。【回答】
他们想知道人生该怎样过,如何对待世上形形色色的人事,他们还想知道怎么才能有所成就。为此,年轻人总是要不断地请教,向长辈,向朋友,向优秀的人。有时,得到一些合理的建议,自己为此受益;可也有时,不乏些歪门邪道,将他们引向歧途。因此,年轻人最幸运的事也莫过于能遇到一位真正的智者。歌德便是这样的人。当读着这本《歌德谈话录》时,我感到震惊,那些我从小尊敬着的伟人们,突然变成了一道道普通的家常菜。雨果、黑格尔、拜伦成了被指点的后辈;伏尔泰、席勒、莫里哀也再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他有很好的才能,但他的过度多产对他的才能起了损害。”“他完全陷入了他的时代的不幸的浪漫派倾向。”他是这样评价这个跋山涉水向他请教的异国年轻人雨果。“英国没有其他人,能写出拜伦这样的诗。”热情的拜伦是歌德最称赞的后辈,但他为拜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遗憾:“如果他能用约束自己诗的三一律,约束他的为人处世,那他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拜伦写作【回答】
拜伦写作时是诗人,生活时是孩子。”只有莎士比亚依然神圣,他是歌德最为钦佩的剧作家:“他太伟大了,我们甚至不能谈论他,对他的一切谈论,都有所缺失。”“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世界上其他领域的伟人,如拿破仑、莫扎特、拉斐尔拉格朗日也都在歌德的谈话出现过。“拿破仑是欧洲的奇迹。”“莫扎特的天赋让人惊叹。”“拉格朗日有着高尚的人格。”这众多伟人的生活、成就,如果不是借助歌德这位巨人的肩膀,我怎敢窥视?除了这位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又有多少人有资格对那些伟人评头论足呢?因此,年轻人遇见歌德,就像旅客有了指南针,不会迷失于荒漠。【回答】
让我们听听智者的教诲吧:如果你想写作,可以从歌德这得到什么忠告呢?首先,不要尝试大部头。“年轻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免片面,而大部头作品却要求作者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人们往往由于缺乏多方面的知识而失败......如果整体上出了毛病、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个别的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你就写不出什么完美的作品......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较大的作品,那么旁的什么也不会产生,一切思想都会被拒绝,这样你自己就会长时间地丧失生活本身的乐趣。”这番金玉良言深得人心,朱光潜先生也在《谈谈美学》中,引用来劝告我国年轻人。歌德还劝说诗人一定要获取足够的自然知识 ,否则会沉溺于自己过于主观、不切实际的妄想世界中。不过,歌德同样也反对毫无节制地涉及过多知识,这会耗费我们的精力。如今有不少让自己陷入狭隘的专业知识的同学们,他们需要听听歌德的建议。【回答】
《歌德谈话录》一书怎样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
歌德深受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影响,所以他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也受到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影响。他很推重康德的《纯理性批判》,承认有先验的和超验的纯理性,单凭感性经验的知解力不能窥透自然界的秘奥。但是他又认为康德之后,德国哲学还有一件大事要做,这就是“感觉和人类知解力的批判”,其实这正是英、法启蒙运动中洛克、休谟、霍尔巴赫之类唯物主义倾向较明显的学者们所已做了的事,他们都是反对超验理性的。一方面肯定超验理性,另一方面又强调要研究根据感性经验的知解力,歌德始终没有解决这个基本矛盾。从他坚持文艺要从具体客观现实出发,反对从理念或抽象观念出发来看,他的唯物主义倾向的比重显然较大。歌德关心思想方法,首先从自然科学出发。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牛顿为代表的“分析法”,即把整体看成是由其中各部分因素拼凑成的机械观,而提出他所说的“综合法”来代替,综合法就是根据“有机观”,不去孤立地分析个别因素,而要考察全体中各个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辩证法。
《歌德谈话录》一书怎样体现了歌德的文艺观?
歌德的文艺观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文艺须从客观现实出发。歌德除强调文艺应从客观现实出发这个基本原则之外,还提出了两个要点:首先是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一个特殊具体事物经过诗人的处理就带有普遍性,普遍性就是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歌德经常强调“特征”这个概念。他在编辑他和席勒的通信集时曾写出一段感想:“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其次是文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歌德认为诗人的任务是根据自然“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即艺术作品),所以文艺对自然不应无所剪裁和熔铸,流于自然主义。歌德在一八二七年四月十八日谈话里说得最透辟,他根据对吕邦斯一幅貌似违反自然的风景画的分析。“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这种“心智”正是作者内心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具有这种心智,才关心到“较高的意旨”,才能使艺术成为“自然事物的道德的表现”。歌德所说的“道德的”指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实际上还是“政治”范围里的事,但他所了解的“政治”是狭义的,即官僚政客们所干的勾当,因此他鄙视“政治”而重视“道德”,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