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口碑爆棚,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台词是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译成英语,就已经将汉语的魅力消磨殆尽。比如说“急急如律令”翻译成英语怎么说?是“ji ji ru lv ling”好还是“fast fast biu biu”好?感觉都失去了本来台词的魅力。原来这就是前面所有的铺垫所能得到的升华。不论是桀骜不顺的哪吒,还是温润如玉的敖丙,他们都有内心的坚持,都保有那份纯良与无畏,也许正是这份坚守让我们为之感动,正是这个初心让我们忍不住一刷再刷!想要向众人证明他自己,却屡次被误会,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是善良的,这离不开他的父母和师傅太乙真人的教导,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对于我的谆谆教诲,果然是“得一位良师,是人生中一大幸事”呀!是2019年暑假最火的电影,目前已经突破40亿大关,成功挤进中国内地票房前三名,同时在北美上映,走出国门,实在是国漫的骄傲。故事主要讲述由魔珠转世的哪吒备受村民的冷眼,面对命中注定的雷劫,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跟敖烈两人共同面对雷劫……下次一定来去敷衍孩子,孩子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变得叛逆,无非就是想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可当孩子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像哪吒每次闯祸的时候,李靖将军就开始行使父母的权利,不行,不可以,不能这样做。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留守儿童的影子。看到为人父母为了孩子不顾一切,我看后哭了,是因为我想到了从小我的爸妈对我的一切,和我所做的一切,天下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孩子是好是坏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魔童并非魔童,只是需要家人朋友的关爱和理解包容。
被“颠覆”的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魔童哪吒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两个字的评语:颠覆。《哪吒之魔童降世》只是用漫画的方式将哪吒身上的“叛逆”特性夸大,形成了一个内外一致的新形象。这与我们平时看到和认识的哪吒差别巨大,可以说很大胆完全是种颠覆。但是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颇具创新精神的动画电影。“由外而内”全盘贯彻的而且它的创新是“由外而内”全盘贯彻的。我们先说外,再说内。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看到一股邪劲儿,重点就体现在人物形象上。片中的哪吒,估计你已经认不出来了。画着烟熏妆,一脸邪笑,双手插裤袋,到处恶作剧。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俨然一个妖气十足的恶童。难以接受至于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也不再是仙风道骨的智者,而是一个整日骑着猪、操一口川普的油腻中年男。哪吒的父亲李靖,也一改封建家长的冷酷形象,成了一个大爱如山的慈父。反派申公豹尽管依然阴狠,却是一个口吃,总在关键时刻闹笑话,这也部分消解了他身上的戾气。还有《哪吒闹海》里那个形容猥琐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白衣飘飘的翩翩少年。这些对形象的改编,可谓大胆。以至于有些人难以接受,原本稚气率真的哪吒,怎么突然成了一副暗黑模样?但我要说,这个改编我是认的。它甚至让我感到兴奋。首先在于它敢为人先。其次,这种改编不是胡来的,而是有的放矢的。哪吒的形象可以千变万化,但内核是什么?是叛逆。而一个叛逆的孩子,不是恶童又是什么呢?这就叫创新,从一个传统形象中来,抓住特质,根据剧作需要聚焦、放大、强化,从而孕育出新的生命。“内”指的是“故事的内核”说完了“外”,我们说“内”。“内”指的是“故事的内核”。《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创新就体现在这上面。关于哪吒的故事,我们都太熟了,无数文艺作品中都有呈现。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来自于1979年的国产动画《哪吒闹海》。不夸张地讲,这部动画几乎奠定了现代人对于“哪吒”的全部想象。在《哪吒闹海》里,哪吒面对的是外部权力对内心原则的挑战。这种内外的二元对立是极为明显的。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在哪呢?坦白讲,这部动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外部反派,即使是申公豹——这个表面上的反角,也并不是哪吒最大的威胁。那么这部动画的反派是什么呢?是一个更加抽象的存在,叫作:命运。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后来看到网上有个别人又开始高喊:还我哪吒,还我经典,还我这那……看得我真是无语。我就想起这部动画里的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看来这话还是说对了。不管怎样,我推荐这部动画,它让我看到了创新的发生和结果。从今往后,我的心中有了两个哪吒。一个是那个站在高台上,迎着风雨,拔剑自刎的哪吒。另一个,是冲向天雷,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这两个哪吒,没有先来后到,没有孰轻孰重,他们都是我心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