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别

时间:2024-10-27 22:25:19编辑:流行君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三吏三别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唐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同年秋天,杜甫因不满李辅国专政,毅然辞官,一路辗转,十二月到达成都投靠高适等故交旧友。这一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他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创作较多,今存诗二百多首。由于他和人民一起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在作品中更能客观地记述时代真实,有着“诗史”的伟大意义。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战乱、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所受的痛苦和灾难,生动地展现出平民凄惨的生活悲剧。表达情感:杜甫目睹了这些人的苦难生活,对这些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同时对官吏迫害、奴役平民感到深恶痛绝。但他拥护王朝的平定叛乱,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其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分别写于什么时间?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官军收复洛阳后,大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叛军.然而高层昏庸,致使唐军在邺城大败.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


杜甫的“三别”是指

“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三别”中,不包括《喜见外弟又言别》。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生活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世人由此称杜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京兆(长安)杜陵。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古为杜伯国,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就又被称为"少陵草堂"。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并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上一篇:美白产品推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