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乡的产业优势
长寿乡乡镇工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石材、饮品、针织类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目前,长寿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发展起来的石材产业和依托传统的手套针织业优势发展起来的手套针织产业迅速崛起,石材加工业现已达到年加工石材1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及国内各地,销路极好,手套针织业已形成了庞大的私营群体,现有手套针织业户140家,年产量可达300万付。长寿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套之乡。依托传统的手套针织工艺优势发展起来的手套针织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私营群体,现有手套针织业户140家,年产量可达300万付。长寿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套之乡。此外,万寿菊加工厂和龙源饮品加工厂已成为长寿乡发展万寿菊和浆果产业,拉动长寿乡经济发展,带动农户致富的龙头企业。长寿乡农业发展迅速。依托龙头企业万寿菊加工厂和龙源饮品加工厂发展起来的万寿菊和浆果种植业方兴未艾。现万寿菊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浆果种植面积已达10000亩。此外,以无公害露地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也得到里迅速发展,现每年种植露地无公害蔬菜都在3000亩以上,且栽种面积逐年上升,养殖业已养鹿和肉牛为主,目前全乡肉牛存栏数已达到17600头,乡内的四胜村养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养鹿50头。
长寿村是哪个地方的?
位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辖村。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山区县,是世界五个长寿村之一,位于南宁以西250公里。这里的长寿老人之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县有1958位80至99岁老人,69位百岁以上的寿星,其中年龄最大的135岁,每10万人中有百岁以上长寿者30.8人,居世界第一。广西巴马长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石市长寿老人的膳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和粗粮,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野菜、红薯等,只吃少量肉。在巴马,空气的负氧离子很高,著名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竟高达2万到5万个。盘阳河两岸达3000个以上,县城城区的负氧离子也高达2000个以上。
长寿镇的经济建设
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亿元,比1978年增加90533万元,增长了近15倍;财政总收入1910万元,比1978年增加1783万元,增长15倍多。2002年12月,长寿财政所被国家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3年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在农业产业结构调调过程中,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平术、蜜桔、板栗、奈李、水蜜桃等已逐渐形成优势,畅销外地市场;养殖业已初步实现由传统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3年出栏生猪50000头,黑山羊20000只,家禽25.34万羽,鱼1296吨。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以农、林产品等加工为主的泰美竹地板厂、振农食品罐头有限公司和东胜木制工艺铅笔厂等。2003年实现企业总产值6.52亿元,出口交货值达100万元;工业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了40 %以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318人。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800万元,激活民资2500 万元,新建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家。至2003年底全镇工业企业共有456家,形成食品加工、医药加工、竹木加工、烟花鞭炮加工以及建材制造业等全面发展的工业格局。1978年以来,长寿镇相继建成了肉食大楼、粮贸大楼、二医院、税务大楼、汽车站、11万伏输变电站、平江三中教学楼、卫生院防保大楼、维夏中学新校区、镇政府办公大楼、财政大楼。2000年至2001年,长寿镇先后被列入省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000年重新修编了撤区并乡建镇后的长寿镇城镇规划,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现已达到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2万,占总人口的35%。2001年至2003年,长寿镇累计筹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新建和完善工程项目30多个,重新规划和启动了“一道一路一楼”(长寿大道、太平路、镇政府办公大楼)、“两校两院两带”(维夏中学、镇中心小学;卫生院、老年福利院;黄金河沿地旅游带和汨罗江上游风光带)、“三场三业三园”(综合农贸大市场、药材专业市场、社会停车场;以泰美竹地板厂为龙头的竹木制品加工业、以岳阳市金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型医用材料加工业、以近百家长寿将干加工厂家为龙头的酱干、酱制罐头和竹笋罐头加工业;将军公园、娱乐园和幼儿园)等18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对城区近10万平方米的道路进行硬化,城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7%以上。1999年以来,通过多方筹资新修复和公路以及桂南、长黄水泥路。境内通车里程达107.5公里,等级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5公里。自2000年开始,投资2658万元兴建11万伏输变电站,并着力开展农村电网改造,解决了全镇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难的问题。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以来,共投资2100多万元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到2003年底,全镇拥有程控电话6445部,入户率达36%。新建移动、联通通信塔2个,2003年底,移动电话拥有量达7200部。投资80多万元完善了电视接收、转播设备,推广了数码电视技术,城区用户能收看到40套电视节目,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416户,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1960年创办长寿光荣院,现在固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建院43年来,接收孤老优抚对象118人,先后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文明服务示范窗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