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数学全国一卷

时间:2024-10-26 22:28:19编辑:流行君

为什么2020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被评为最难写的呢?

受疫情影响,18年来首次将6月高考调整到7月,而今年全国范围的高考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1071万,比去年增加近40万,高考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几年上海高考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今年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起得颇有历史和哲学的思辨意义。题目的背后,提醒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历史上算是非常独特的时期。人生的美好就在于它是不测的,处处充满惊喜,也充满了人们对明天的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着无数的可能,人们不能预料到的很多,也有许多是人人们猝不及防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打脸”事件发生了。那么仅仅是这样就能彻底说明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吗?我想不是,首先人类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掌控者了,在人类的客观运动中,世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的智力和人类的劳动精神一直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发展无能为力?不是不是,在世界上,国家有国家领导人,企业有企业经营者,学校有校长和领导,他们是指导者,经过客观理论和现实观察而实现他们所决定的方法,从而对未来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料,一定的危险防控措施,尽管事物具有多方发展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发展进程中,人类是完全可以影响到它们的。对于这份上海高考作文题,它想要人们将关于这个“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看法通过考生的文笔表述出来,它不仅考验到了考生对于这方面现实事列的积累,更是考验到了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法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巧妙创作作文 。关于这篇作文,还是可以直接运用老方法先直接提出自己所要表述的主要论点,然后接下来就可以设置与主要论点紧密相连的分论点,以及结合客观事实,和自身积累的知识,给与主论点强力支持,从而达到议论文的标准形式。

江苏高考数学高三学习方法…

数学
首先是选择填空题 选择题前八道和填空题前两道属于简单题必须要多练习 考试的时候争取全对 然后选择题第九第十稍微拔高努努力也能够到 然后十一十二就是难题了 不会做完全可以放弃蒙一个 但是蒙也是要有技巧的蒙 比如在高考中选择题的答案基本上是3A3B3C3D~(注意我说基本上…) 如果不是也和这个差不多 因为高考不可能一下子给你出12个A吧(不信你可以数一下…) 对于大题 第一道第二道和选做题的分争取拿到 剩下的拿第一问 主要办法是多分专题练习…比如导数专题 立体几何专题 三角函数专题…基本上市面上关于一轮


为什么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会被评题干都读不懂?

江苏卷的语文作文总是在各地考卷中脱颖而出,总是要和全国卷不同,偏偏不写和时事有关的,就爱给考生走心走情怀。所以每次考生看到题目都会感觉一头雾水,今年也不例外,依旧是看不懂的题干,但今年甚至连思路都没有! 今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读完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一头雾水,满脑袋问号,题干到底在讲什么?它到底想让我写什么?明明都是汉字,拆开了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是认识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它的意思了。 这次的题目中,我能抓住的关键词是:自己喜欢的、互联网和未来这三个词。但是仅仅看到了关键词还不够,还要明白其中的联系。作为江苏考生,我以为我抓住了题目的关键点,结果等到作文解析出来才傻了眼,根本不对呀。所以,说题干都看不懂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今年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是:“关注”“环绕”“塑造”,然后论证分析我们在智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塑造自我的思考。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既要有对现实的思考,又要有对未来的展望。 作为最后一年的江苏卷,直接给考生们来了个大招。祝愿2020年的考生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上一篇:高潮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