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时间:2024-10-26 19:23:38编辑:流行君

10月24日男孩取名

好听的男孩名字: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
伟祺 (伟:伟大 祺 :吉祥 )
荣轩 (轩:气度不凡 )
越泽 (泽:广博的水源)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子轩 (轩: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众石累积 )
绍辉( 绍:继承 辉:光辉 )
泽洋 (广阔的海洋 )
鑫磊 (鑫:财富 )
鹏煊 (煊:光明,读xuānn )
昊强 (昊:苍天,苍穹 )
伟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骞 (骞:高举,飞起 )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辉 (辉:光明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烨伟 (烨:光耀)
苑博 (博:博学)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博涛 (博:博学)
烨霖 (烨:光明)
烨华 (烨: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明杰 (明智,杰出)
立诚 (诚:诚实)
立轩 (轩:气度不凡)
立辉 (辉:辉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烨霖 烨:光明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鑫鹏 鑫:财富 鹏:比喻气势雄伟
昊天 思聪 展鹏 笑愚 志强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渊 思淼
晓啸 天宇 浩然 文轩 鹭洋 振家 乐驹 晓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锦程 嘉熙 鹏飞 子默 思远 浩轩 语堂 聪健

好听的女孩的名字:

梦琪、之桃、慕青、尔岚、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雪柳、海云、凝天、沛珊、寒云、冰旋、宛儿、绿真、晓霜、碧凡、夏菡、曼香、若烟、半梦、雅绿、冰蓝、灵槐、平安、书翠、翠风、代云、梦曼、幼翠、听寒、梦柏、醉易、访旋、亦玉、凌萱、访卉、怀亦、笑蓝、靖柏、夜蕾、冰夏、梦松、书雪、乐枫、念薇、靖雁、从寒、觅波、静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兰、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傲芙、盼山、怀蝶、冰兰、山柏、翠萱、问旋、白易、问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之瑶、冰露、尔珍、谷雪、乐萱、涵菡、海莲、傲蕾、青槐、易梦、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瑶、妙菡、紫蓝、幻柏、元风、冰枫、访蕊、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书兰、雅琴、书瑶、从安、夏槐、念芹、代曼、幻珊、谷丝、秋翠、白晴、海露、代荷、含玉、书蕾、听白、灵雁、雪青、乐瑶、含烟、涵双、平蝶、雅蕊、傲之、灵薇、含蕾、从梦、从蓉、初丹。听兰、听蓉、语芙、夏彤、凌瑶、忆翠、幻灵、怜菡、紫南、依珊、妙竹、访烟、怜蕾、映寒、友绿、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梦、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怀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冷安、千萍、冰烟、雅阳、友绿、南松、诗云、飞风、寄灵、书芹、幼蓉、以蓝、笑寒、忆寒、秋烟、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莲、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梦、尔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烟、忆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梦露、映波、友蕊、寄凡、怜蕾、雁枫、水绿、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儿、夏岚、友儿、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语蝶、青筠、夜安、觅海、问安、晓槐、雅山、访云、翠容、寒凡、晓绿、以菱、冬云、含玉、访枫、含卉、夜白、冷安、灵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瑶、迎曼、水云、访琴、谷波、笑白、妙海、紫霜、凌旋、孤丝、怜寒、凡松、青丝、翠安、如天、凌雪、绮菱、代云、香薇、冬灵、凌珍、沛文、紫槐、幻柏、采文、雪旋、盼海、映梦、安雁、映容、凝阳、访风、天亦、觅风、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梦菡、飞绿、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问雁、海冬、秋灵、凝芙、念烟、白山、从灵、尔芙、迎蓉、念寒、翠绿、翠芙、靖儿、妙柏、千凝、小珍、妙旋、雪枫、夏菡、绮琴、雨双、听枫、觅荷、凡之、晓凡、雅彤、孤风、从安、绮彤、之玉、雨珍、幻丝、代梅、青亦、元菱、海瑶、飞槐、听露、梦岚、幻竹、谷云、忆霜、水瑶、慕晴、秋双、雨真、觅珍、丹雪、元枫、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晓夏、宛筠、碧琴、盼兰、小夏、安容、青曼、千儿、寻双、涵瑶、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书萱、梦槐、南琴、绿海、沛儿、晓瑶、凝蝶、紫雪、念双、念真、曼寒、凡霜、飞雪、雪兰、雅霜、从蓉、冷雪、靖巧、翠丝、觅翠、凡白、乐蓉、迎波、丹烟、梦旋、书双、念桃、夜天、安筠、觅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诗蕊、山雁、友菱、香露、晓兰、白卉、语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忆南、书易、翠桃、寄瑶、如曼、问柳、幻桃、又菡、醉蝶、亦绿、诗珊、听芹、新之、易巧、念云、晓灵、静枫、夏蓉、如南、幼丝、秋白、冰安、秋白、南风、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雅琴、傲安、傲之、初蝶、代芹、诗霜、碧灵、诗柳、夏柳、采白、慕梅、乐安、冬菱、紫安、宛凝、雨雪、易真、安荷、静竹、代柔、丹秋、绮梅、依白、凝荷、幼珊、忆彤、凌青、之桃、芷荷、听荷、代玉、念珍、梦菲、夜春、千秋、白秋、谷菱、飞松、初瑶、惜灵、梦易、新瑶、曼梅、碧曼、友瑶、雨兰、夜柳、芷珍、含芙、夜云、依萱、凝雁、以莲、安南、幼晴、尔琴、飞阳、白凡、沛萍、雪瑶、向卉、采文、乐珍、寒荷、觅双、白桃、安卉、迎曼、盼雁、乐松、涵山、问枫、以柳、含海、翠曼、忆梅、涵柳、海蓝、晓曼、代珊、忆丹、静芙、绮兰、梦安、紫丝、千雁、凝珍、香萱、梦容、冷雁、飞柏、天真、翠琴、寄真、秋荷、代珊、初雪、雅柏、怜容、如风、南露、紫易、冰凡、海雪、语蓉、碧玉、语风、凝梦、从雪、白枫、傲云、白梅、念露、慕凝、雅柔、盼柳、半青、从霜、怀柔、怜晴、夜蓉、代双、以南、若菱、芷文、南晴、梦寒、初翠、灵波、问夏、惜海、亦旋、沛芹、幼萱、白凝、初露、迎海、绮玉、凌香、寻芹、秋柳、尔白、映真、含雁、寒松、寻雪、青烟、问蕊、灵阳、雪巧、丹萱、凡双、孤萍、紫菱、寻凝、傲柏、傲儿、友容、灵枫、尔丝、曼凝、若蕊、问丝、思枫、水卉、问梅、念寒、诗双、翠霜、夜香、寒蕾、凡阳、冷玉、平彤、语薇、幻珊、紫夏、凌波、芷蝶、丹南、之双、凡波、思雁、白莲、从菡、如容、采柳、沛岚、惜儿、夜玉、水儿、半凡、语海、听莲、幻枫、念柏、冰珍、思山、凝蕊、天玉、思萱、向梦、笑南、夏旋、之槐、元灵、以彤、采萱、巧曼、绿兰、平蓝、问萍、绿蓉、靖柏。迎蕾、碧曼、思卉、白柏、妙菡、怜阳、雨柏、雁菡、梦之、又莲、乐荷、寒天、凝琴、书南、映天、白梦、初瑶、平露、含巧、慕蕊、半莲、醉卉、天菱、青雪、雅旋、巧荷、飞丹、若灵、尔云、幻天、诗兰、青梦、海菡、灵槐、忆秋、寒凝、凝芙、绮山、静白、尔蓉、尔冬、映萱、白筠、冰双、访彤、绿柏、夏云、笑翠、晓灵、含双、盼波、以云、怜翠、雁风、之卉、平松、问儿、绿柳、如蓉、曼容、天晴、丹琴、惜天、寻琴、依瑶、涵易、忆灵、从波、依柔、问兰、山晴、怜珊、之云、飞双、傲白、沛春、雨南、梦之、笑阳、代容、友琴、雁梅、友桃、从露、语柔、傲玉、觅夏、晓蓝、新晴、雨莲、凝旋、绿旋、幻香、觅双、冷亦、忆雪、友卉、幻翠、靖柔、寻菱、丹翠、安阳、雅寒、惜筠、尔安、雁易、飞瑶、夏兰、沛蓝、静丹、山芙、笑晴、新烟、笑旋、雁兰、凌翠、秋莲、书桃、傲松、语儿、映菡、初曼、听云、初夏、雅香、语雪、初珍、白安、冰薇、诗槐、冷玉、冰巧、之槐、夏寒、诗筠、新梅、白曼、安波、从阳、含桃、曼卉、笑萍、晓露、寻菡、沛白、平灵、水彤、安彤、涵易、乐巧、依风、紫南、亦丝、易蓉、紫萍、惜萱、诗蕾、寻绿、诗双、寻云、孤丹、谷蓝、山灵、幻丝、友梅、从云、雁丝、盼旋、幼旋、尔蓝、沛山、代丝、觅松、冰香、依玉、冰之、妙梦、以冬、曼青、冷菱、雪曼、安白、千亦、凌蝶、又夏、南烟。靖易、沛凝、翠梅、书文、雪卉、乐儿、傲丝、安青、初蝶、寄灵、惜寒、雨竹、冬莲、绮南、翠柏、平凡、亦玉、孤兰、秋珊、新筠、半芹、夏瑶、念文、晓丝、涵蕾、雁凡、谷兰、灵凡、凝云、曼云、丹彤、南霜、夜梦、从筠、雁芙、语蝶、依波、晓旋、念之、盼芙、曼安、采珊、初柳、迎天、曼安、南珍、妙芙、语柳、含莲、晓筠、夏山、尔容、念梦、傲南、问薇、雨灵、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语梦、易梦、千柔、向露、梦玉、傲霜、依霜、灵松、诗桃、书蝶、冰蝶、山槐、以晴、友易、梦桃、香菱、孤云、水蓉、雅容、飞烟、雁荷、代芙、醉易、夏烟、依秋、依波、紫萱、涵易、忆之、幻巧、水风、安寒、白亦、怜雪、听南、念蕾、梦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雪卉、谷梦、绿蝶、飞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尔槐、以旋、绿蕊、初夏、依丝、怜南、千山、雨安、水风、寄柔、幼枫、凡桃、新儿、夏波、雨琴、静槐、元槐、映阳、飞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飞兰、笑卉、迎荷、元冬、书竹、半烟、绮波、小之、觅露、夜雪、寒梦、尔风、白梅、雨旋、芷珊、山彤、尔柳、沛柔、灵萱、沛凝、白容、乐蓉、映安、依云、映冬、凡雁、梦秋、醉柳、梦凡、若云、元容、怀蕾、灵寒、天薇、白风、访波、亦凝、易绿、夜南、曼凡、亦巧、青易。冰真、白萱、友安、诗翠、雪珍、海之、小蕊、又琴、香彤、语梦、惜蕊、迎彤、沛白、雁山、易蓉、雪晴、诗珊、冰绿、半梅、笑容、沛凝、念瑶、如冬、向真、从蓉、亦云、向雁、尔蝶、冬易、丹亦、夏山、醉香、盼夏、孤菱、安莲、问凝、冬萱、晓山、雁蓉、梦蕊、山菡、南莲、飞双、凝丝、思萱、怀梦、雨梅、冷霜、向松、迎丝、迎梅、听双、山蝶、夜梅、醉冬、雨筠、平文、青文、半蕾、幼菱、寻梅、含之、香之、含蕊、亦玉、靖荷、碧萱、寒云、向南、书雁、怀薇、思菱、忆文、若山、向秋、凡白、绮烟、从蕾、天曼、又亦、依琴、曼彤、沛槐、又槐、元绿、安珊、夏之、易槐、宛亦、白翠、丹云、问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双、若翠、初兰、怀曼、惜萍、初之、宛丝、幻儿、千风、天蓉、雅青、寄文、代天、惜珊、向薇、冬灵、惜芹、凌青、谷芹、雁桃、映雁、书兰、寄风、访烟、绮晴、傲柔、寄容、以珊、紫雪、芷容、书琴、寻桃、涵阳、怀寒、易云、采蓝、代秋、惜梦、尔烟、谷槐、怀莲、涵菱、水蓝、访冬、半兰、又柔、冬卉、安双、冰岚、香薇、语芹、静珊、幻露、访天、静柏、凌丝、小翠、雁卉、访文、凌文、芷云、思柔、巧凡、慕山、依云、千柳、从凝、安梦、香旋、映天、安柏、平萱、以筠、忆曼、新竹、绮露、觅儿、碧蓉、白竹、飞兰、曼雁、雁露、凝冬、含灵、初阳、海秋、冰双、绿兰、盼易、思松、梦山、友灵、绿竹、灵安、凌柏、秋柔、又蓝、尔竹、天蓝、青枫、问芙、语海、灵珊、凝丹、小蕾、迎夏、水之、飞珍、冰夏、亦竹、飞莲、海白、元蝶、芷天、怀绿、尔容、元芹、若云、寒烟、听筠、采梦、凝莲、元彤、觅山、代桃、冷之、盼秋、秋寒、慕蕊、海亦、初晴、巧蕊、听安、芷雪、以松、梦槐、寒梅、香岚、寄柔、映冬、孤容、晓蕾、安萱、听枫、夜绿、雪莲、从丹、碧蓉、绮琴、雨文、幼荷、青柏、初蓝、忆安、盼晴、寻冬、雪珊、梦寒、迎南、如彤、采枫、若雁、翠阳、沛容、幻翠、山兰、芷波、雪瑶、寄云、慕卉、冷松、涵梅、书白、乐天、雁卉、宛秋、傲旋、新之、凡儿、夏真、静枫、乐双、白玉、问玉、寄松、丹蝶、元瑶、冰蝶、访曼、代灵、芷烟、白易、尔阳、怜烟、平卉、丹寒、访梦、绿凝、冰菱、语蕊、思烟、忆枫、映菱、凌兰、曼岚、若枫、傲薇、凡灵、乐蕊、秋灵、谷槐、觅云。


2024年10月24日出生的男孩取名 根据五行喜忌起名字

男宝宝出生信息阳历生日:2024年10月24日阴历生日:二零二四年 九月廿二五行旺缺:请对照下方出生时辰星座:天蝎座生肖:属龙日柱:辛酉命格:比肩格本命佛:不动尊菩萨今天出生的女孩取名今日出生喜金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岩瑎(86) 兴珹(92) 宗铖(79) 恒成(89) 智穆(68) 祖骏(90) 霖西(73) 恩劭(91) 宥成(92) 坚祥(69) 诚聪(80) 钧仁(93) 志如(76) 诚歆(74) 澄爽(86) 利楚(90) 卫钟(87) 炫裕(90) 裕穆(86) 然悦(78) 帆骥(79) 岩司(73) 西钢(77) 儒羲(75) 信琛(87) 城铠(86) 绍才(86) 锌成(80) 仁金(74) 尧翼(78) 然西(74) 勤青(79) 健齐(79) 铭鑫(75) 龙信(85) 亮星(93)今日出生喜木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春纪(89) 华康(70) 荣颖(75) 杨京(68) 少强(72) 群莜(87) 秦栎(85) 尧枫(83) 栋柳(91) 振东(79) 榕京(80) 子坚(91) 肖蓝(83) 海莱(72) 子杭(91) 凯可(91) 鑫植(77) 御言(79) 风啸(91) 宏啸(90) 廉梓(77) 歌秋(77) 桂蓝(81) 狄克(92) 林权(80) 逸旭(88) 岳钢(90) 御业(86) 德艺(88) 佳桐(89) 生劲(73) 嘉廉(82) 协森(68) 嘉桂(92) 景欣(76) 岑廉(86)今日出生喜水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润咏(83) 河皇(69) 红涛(81) 清司(90) 洋霖(71) 雷汉(79) 兴豪(85) 禹沛(93) 庆冰(90) 坚鸣(74) 天霖(78) 田翰(76) 衡朋(86) 行朋(93) 京雄(87) 鸿方(94) 恒航(73) 浩生(68) 希斌(71) 俊朋(81) 飚廉(91) 飞心(72) 俊勰(80) 清鸣(79) 翦鹏(72) 杭风(89) 伦濯(92) 百富(91) 武霖(72) 鸣衡(74) 伦潇(90) 劲泽(79) 善恒(93) 峰文(87) 协品(78) 航朋(86)今日出生喜火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宁忠(88) 旲曜(78) 杉赵(92) 聪挺(84) 征赵(82) 轮伦(72) 航衷(85) 家田(77) 琩炎(75) 亘弛(84) 畅焕(84) 冬秦(92) 仲丽(72) 赵全(80) 庭宁(82) 赵轮(84) 琩龙(78) 汉迪(70) 哲凌(80) 丹挺(89) 祥励(81) 西乐(89) 焕畅(72) 驹兆(91) 昊张(89) 恺兆(83) 康秦(75) 良泰(93) 恺曦(79) 赵彰(90) 兴夏(90) 晸炫(87) 宇忠(90) 品焕(89) 林丽(76) 君亘(91)今日出生喜土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锦羽(92) 磊圣(77) 佑伊(82) 航宇(72) 善轩(84) 逸基(87) 柏有(79) 唯亚(89) 德艾(73) 灿纬(91) 源鸥(93) 靖峯(81) 峰恩(75) 振伟(75) 纶磊(79) 润威(70) 咏有(93) 叶禹(72) 亚安(89) 勤惟(73) 喜永(78) 少峥(90) 恩晏(80) 业佑(86) 纶威(86) 海维(86) 兆圣(86) 鑫有(94) 凯粤(91) 鹏宇(75) 崴有(79) 翔山(90) 以永(90) 坤叶(92) 禹惟(79) 基亚(92)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属龙宝宝2024年3月9日出生的男孩名字

男宝宝出生信息阳历生日:2024年3月9日阴历生日:二零二四年 正月廿九五行旺缺:请对照下方出生时辰星座:双鱼座生肖:属龙日柱:壬申命格:偏印格本命佛:大日如来今天出生的女孩取名今日出生喜金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仲锋(86) 信铸(90) 风超(81) 驰新(87) 靖裕(76) 顺诚(86) 武生(70) 禹才(81) 仁才(92) 卫琒(69) 冠春(75) 辰臣(69) 馨馨(92) 平少(81) 钢爽(81) 智穆(68) 凯升(78) 钢笑(83) 磊秋(74) 星宵(92) 震星(76) 光申(69) 祖祥(73) 河钢(86) 灿司(77) 霏惜(91) 龙裕(73) 仁琛(84) 明崇(74) 维楚(94) 成星(83) 升歆(92) 祥钧(89) 腾锌(91) 馨承(93) 汉生(79)今日出生喜木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颖芹(92) 佳博(76) 永语(83) 乐敬(81) 鹏广(92) 勤杉(68) 建君(81) 杰奇(82) 旭楷(81) 贤佑(93) 桦桦(69) 航鹰(90) 渝隽(94) 天英(91) 毅毅(92) 冠雷(91) 震蔚(84) 宇乔(93) 元明(75) 乐桂(78) 尧杰(92) 森平(69) 圣珺(91) 权楠(87) 东禹(93) 桂仲(85) 嘉澄(90) 颂嘉(85) 君康(79) 霏冀(86) 言星(85) 萌松(91) 觉军(70) 元勤(88) 森泽(71) 森森(94)今日出生喜水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洁亦(85) 河恒(68) 俊河(86) 海皇(76) 慧兴(86) 霆心(92) 博河(92) 江元(81) 蓝云(78) 霁润(70) 浩巴(76) 冠峰(86) 力浩(94) 炎华(74) 澄鸣(86) 汉崴(80) 源瀚(90) 飞友(79) 雨汉(92) 迅子(80) 斌霖(94) 寒云(76) 迅朋(71) 飞纶(92) 震波(73) 锋米(83) 百涛(75) 佑品(76) 哲泽(93) 道文(91) 滨帆(85) 彪方(85) 冰雨(71) 百翰(73) 洋畅(79) 业觅(94)今日出生喜火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杉宁(89) 卓弛(86) 德凌(75) 达瑄(68) 生秦(84) 然卓(74) 利灿(86) 亮伦(85) 炫挺(89) 腾昆(69) 晸旲(81) 忠弛(94) 卓传(86) 曜良(87) 丹庭(87) 夏晓(84) 彤灿(85) 亘迪(71) 齐龙(76) 骏儋(74) 河哲(77) 昊隆(92) 瑄驰(74) 焱煊(73) 狄曜(81) 龙彰(86) 凌兆(75) 煜传(77) 迪立(89) 煜智(73) 庭烽(73) 曙旲(93) 希力(93) 亘立(87) 晏光(89) 中俊(91)今日出生喜土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正威(85) 友勇(88) 朝誉(76) 敬圣(82) 正咏(79) 峰峥(72) 逸维(84) 广依(76) 曦圆(79) 豪基(84) 杭忆(87) 飞安(91) 诚维(91) 劲圣(90) 磊安(85) 经衡(72) 鑫永(77) 基禹(88) 春唯(94) 风亦(83) 剑远(86) 协巍(89) 武为(74) 叶山(81) 嘉予(82) 卫城(68) 阳辰(82) 阳山(72) 禹坤(83) 源鸥(93) 安惟(78) 炫阳(86) 彬璥(78) 文城(93) 儒基(78) 安威(71)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属龙2024年9月23日出生的男宝宝名字

男宝宝出生信息阳历生日:2024年9月23日阴历生日:二零二四年 八月廿一五行旺缺:请对照下方出生时辰星座:天秤座生肖:属龙日柱:庚寅命格:偏财格本命佛:虚空藏菩萨今天出生的女孩取名今日出生喜金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世钦(69) 田琸(89) 松悦(91) 雷铠(93) 格春(69) 正钧(79) 朋晁(91) 祥钟(74) 畅然(70) 朋诗(89) 迅靖(86) 思靖(87) 烽绍(89) 枫齐(91) 航瑎(92) 锋司(89) 雄铿(90) 敬佐(92) 虹爽(70) 勤则(89) 汉少(87) 坚青(79) 光星(72) 琛靖(93) 超罡(70) 尧镇(91) 渝钢(90) 儒宸(89) 友锌(88) 崇骏(74) 春西(88) 雨骏(69) 风世(92) 钟宗(70) 梁任(71) 升申(89)今日出生喜木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国仪(78) 森皓(78) 佳桦(86) 林树(73) 齐琪(92) 柳苏(93) 狄旭(69) 冠百(91) 翔歌(89) 广剑(93) 民彬(81) 东栋(80) 楚言(86) 文谨(89) 冠青(72) 杭旭(86) 坤赫(86) 畅欣(75) 豪皓(78) 才杨(76) 乾嘉(92) 坚树(92) 昌芹(77) 艺艺(91) 健廉(79) 家言(91) 亮肖(85) 以桐(77) 烽嘉(92) 乔钧(70) 桦啸(68) 奕尧(76) 杉建(88) 坚旭(88) 乾克(93) 旭帆(91)今日出生喜水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驰孝(72) 安赋(83) 江宁(94) 润浩(75) 兴滨(92) 亦行(72) 亚洁(88) 经普(92) 盛奋(85) 斌瀚(91) 清鹏(73) 森弘(91) 皇若(92) 民慧(86) 浩喜(92) 希亦(91) 奇勰(73) 道冰(76) 京淳(92) 弦麟(84) 富心(91) 河民(93) 义航(70) 彬弘(91) 雄明(91) 清雨(87) 恒希(72) 浩宏(92) 仲风(86) 霏协(79) 雄峰(92) 波霄(92) 俊普(83) 武航(93) 润汉(74) 普靖(86)今日出生喜火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连政(90) 振昊(88) 炎连(86) 韬旻(81) 曦彤(81) 龄张(76) 恺轮(71) 炫弛(88) 良畅(70) 智焱(70) 山煜(83) 瑄炎(73) 伦张(74) 多泰(84) 烽炜(79) 弛丰(75) 赵乐(77) 麟焱(85) 丰陆(70) 挺琩(80) 卓曙(70) 畅宁(92) 泰煜(84) 政励(72) 驹多(85) 焱振(70) 炎乐(90) 采易(91) 全驰(87) 瑄丰(77) 迅煊(86) 映韬(69) 智采(86) 炜炅(82) 羲兆(69) 仲驰(69)今日出生喜土起名起名时选用宝宝喜用的五行,参考下方《各出生时辰五行旺缺对照》 俊崴(71) 然羽(92) 中圣(90) 瑄为(92) 世禹(82) 大坦(92) 狄恩(94) 山维(94) 廉圆(69) 泰允(80) 勇晏(86) 智伟(86) 力佑(94) 榕圣(90) 崴依(78) 叶亚(70) 思鸥(83) 琛益(75) 泰唯(73) 勇永(88) 鹏威(68) 经山(85) 圣维(88) 辰伟(76) 聪嵩(92) 羲翔(74) 勇衡(82) 亮欧(86) 腾依(91) 润益(91) 正纬(93) 敬友(91) 亚城(90) 朋坤(75) 义唯(92) 鹏山(77)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温热论的温热论内容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邪在肺卫】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流连气分】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里结阳明】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苦泄适应症:湿热或痰热阻于胸脘,气机郁滞,苔黄浊 (湿已化热)作用:苦寒清化泄降 (苦辛开降)方剂: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药物:枳实、川连、全瓜蒌、半夏等 (药性偏苦寒)开泄适应症:中焦湿阻气滞,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 (湿重于热)作用:轻苦微辛,流气化湿方剂:三仁汤药物: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 (药性偏苦温)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论湿】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邪入营血】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白苔】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也。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加养正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有血便为枯证,仍从湿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黄苔】 再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黑苔】 若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如口渴烦热,平时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无也。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证,当温之。若见短缩,此肾气竭也,为难治。欲救之,加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培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芒刺】 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红绛苔】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再色绛而舌中心干者, 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也。舌色绛而上有黏腻似苔非苔者,中挟秽浊之气,急加芳香逐之。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痰阻舌根,有内风也。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干凉濡润之品。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舌绛而有碎点白黄者,当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其有舌独中心绛干者,此胃热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也。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紫舌】 再有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不尔,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证。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若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淡红舌】 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验齿】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路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木来泄土故也。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斑诊】 凡斑诊初见,须用纸捻照见胸背两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多见。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证所合,方可断之。若斑色紫,小点者,心包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也。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大用清凉透发,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夹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然春夏之间,湿病俱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而见,当温之。【白培】 再有一种白培,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妇人温病】 再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覆盖腹上等,皆是保护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用血腻之药不灵,又当省察,不可认板法。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至于产后之法,按方书谓慎用苦寒,恐伤其已亡之阴也。然亦要辨其邪能从上中解者,稍从证用之,亦无妨也。不过勿犯下焦,且属虚体,当如虚祛人病邪而治。总之无犯实实虚虚之禁,况产后当气血沸腾之候,最多空窦,邪势必虚内陷,虚处受邪,为难治也。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兮,不必多赘。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然热陷血室之证,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学者之用。 【概论】 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序也。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皆不正之乖气也。病自外感,治从阳分, 若因口鼻受气,未必恰在足太阳经矣。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发热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继中,咳喘必兼呕逆、瞋胀,虽因外邪,亦是表中之里。设宗世医发散阳经,虽汗不解,幼稚质薄神祛,日期多延,病变错综。兹以四气常法列左。【春温】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 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风温】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幼科多不知者。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卜子、楂、麦、广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症尤速。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汗多不用)、连翘、象贝、牛蒡、花粉、桔梗、沙参、木通、枳壳、橘红、桑皮、甘草、山栀(泄泻不用)、苏子(泻不用,降气)。表解,热不清,用黄芩、连翘、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贝、知母、山礞。里热不清,早上凉,晚暮热,即当清解血分,久则滋清养阴。若热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黄丸、至宝丹之属。【暑病】 夏为热病,然夏至以前,时令未为大热,《经》以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温邪前已申明,暑热一证,幼医易眩。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证,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盖伤寒外受之寒,必先从汗解,辛温散邪是矣。 口鼻吸入之寒,即为中寒阴病,治当温里,分三阴见证施治。若夫暑病,专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详于寒耳。考古如《金匮》暑、暍、痉之因,而洁古以动静分中暑中热,各具至理,兹不盖述。论幼科病暑热夹杂别病有诸,而时下不外发散消导,加入香薷一味,或六一散一服。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汗,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大顺散取义若此。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发泄司令,里真自虚。张凤达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矣。然幼科因暑热蔓延,变生他病,兹摘其概。暑邪必挟湿,状如外感风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黄芩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暑热深入,伏热烦渴,白虎汤、六一散。暑病头胀如蒙,皆湿盛生热,白虎、竹叶。酒湿食滞加辛温通里。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多不解,渐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芩、连、膏、知不应,必用血药,谅佐清气热一味足矣。轻则用青蒿、丹皮 (忌多汗)、犀角、竹叶心、玄参、鲜生地、细生地、木通(亦能发汗)、淡竹叶,若热久痞结,泻心汤选用。又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者,大便必黑为是,桃仁承气汤为要药。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 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神苏以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玄参、细生地、二冬之属。此证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 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也。【秋燥】 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冬藏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其体质虚实不同。 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 世人误认暴感风寒,混投三阳发散,津劫燥甚,喘急告危。若果属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燥,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秋燥一证,气分先受,治肺为急。 若延绵数十日之久,病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医,须审体质证端。古谓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

温热论的对温热论评价

《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曲撰。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有关医生的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的瘟疫,在这种危难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他们故事至今读来都让人感动。张仲景治疫故事东汉末年,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雪上加霜的是,这期间又发生了几场大的瘟疫,成千上万的人病死。张仲景便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张仲景家本是南阳的大户人家,家族中有两百多口人。小的时候张仲景便喜欢读医书、医典,加上家里藏书很多,因此他从小便具备了相当的医学知识。十二岁那年,张仲景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他的母亲得了瘟疫,一病不起。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许多人只能自生自灭。何况当时流行谶纬之学,不少人得了病,不去求助医生,而是求助神灵,因此瘟疫来临之时,总有许多人死去。张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医圣张仲景塑像眼看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病倒,张仲景坐不住了。他根据所学的知识,上山采了一大车草药,回来熬了一缸药汤,希望以此救助亲人和乡邻。然而人们根本不相信张仲景。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张仲景以身试药,而且给母亲喂服。过了几天张仲景安然无恙,他母亲的疾病也渐渐好转。这时人们才相信张仲景的汤药真的能治病,因此纷纷拿来服用。这次治疗瘟疫的经历,让张仲景毕生难忘,也促使他投身治疫事业之中。张仲景拜访名医,熟读医典,加上自身的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李东垣治疫故事公元1232年,蒙古铁骑围困金国的都城汴梁。就在这时,汴梁城里发生了瘟疫,百姓每天因此丧身的人少则一千多人,多的时候有三四千人。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偌大的汴梁城哀嚎遍野,笼罩在死神的威胁之中。许多郎中都参与到了救治病人之中,可是根本不见效,人们还是一批批死去。这时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陷入了深思之中:“为什么这些人经过治疗之后,病更加重了,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这位老人名叫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早年散尽家资,跟随当时的名医张元素学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蒙古人围困汴梁时,李东垣就在城中。他觉得蒙古人围困汴梁几个月来,百姓饥饿疲劳,已经损伤了脾胃,而当时治疗瘟疫的郎中给他们用发汗的药,这就损耗了真气,让病情加重了。李东垣治疗疾病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得出结论,这时的瘟疫并不是疫疠之气导致,而是百姓伤了脾胃的原因。为此他调制了补益中气的方子,为病人调理脾胃。李东垣的举措果然有效,许多人因此被治愈。他将自己配置的药做成药丸分给士兵和百姓服用。汴梁城里瘟疫肆虐的情形终于止住了。吴又可治疫故事明朝末年,战乱纷飞,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接连发生了荒旱灾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民四起,人畜相继死去,又引发了瘟疫。这次瘟疫让富庶的江南成为人间地狱,“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许多郎中捧着古代医典,还在用着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方子治疗瘟疫,可是根本不见效。这时一个名叫吴有性(字又可)的郎中站出来大声疾呼:“不要再从古方里寻找治疗方法了!”吴又可是深入一线的郎中,他发现这次的瘟疫根本不是医典上的伤寒能解释的,必须采用新的治疗方法。为了找到病源,他在牛棚、猪圈蹲点调查,终于发现此次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吴又可的故事被搬上了荧幕这种“戾气”和传统的风寒湿热不同,是从病人的口鼻里传出来,然后通过气体传染给其他人。戾气能否导致瘟疫,取决于戾气的浓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气侵入的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也不同;人类的瘟疫和禽兽的瘟疫,虽然都是由戾气引发的,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找到了病因,吴又可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实践,研制出了治疗瘟疫的药方——达原饮。这个药方在2003年非典时期,仍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医学界名人故事

医学界名人故事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很多的名人故事,各种职业的都有,那么大家有听说过医学界名人故事吗?以下内容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界名人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华佗的故事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名医孙思邈悬丝诊脉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对徐茂公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州区)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   徐茂公遵照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   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皇后治病。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皇后病愈康复,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太宗将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是,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宫,依依不舍地将送出京城。   白求恩的故事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着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牿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爱克斯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重读著名学者的励志名言,聆听他们的肺腑之言,燃起“救死扶伤”的宏大志愿。应该是一个为医者的终身意愿。医圣在《伤寒论原序》里说到,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对学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但是随着医学知识的增长,并且参加了临床实践,那么应该怎么读好书呢?   牢记医学名人名言   大家都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临证,如果实践和理论脱节,肯定当不好医生。同样的道理,如果临证之时不好好读书,亦当不好医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认真地学习,不把书中的道理弄懂,弄透,往往就得不到如期的效果。“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就是在讲着这个道理。”用当今的白话来说;就是你如果知道了初浅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深奥的知识,这就是和不知道一样。你如果知道了偏面的而不知道全面的,也和不知道一样。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原序》说道;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中说道;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以上几位先贤的话都在强调读书要细要精要透的道理。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医学名人名言精选;   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5、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6、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7,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8、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9、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10、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医学家名言警句   1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1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1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1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1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1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1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1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1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2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2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24、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2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26、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27、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8、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最后送上吴瑭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的一句话;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切记,切记。 ;


上一篇:页面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