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好行书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下落不明,一说还在李世民的墓里,但是五代军阀温韬盗昭陵时,宝物清单里没有《兰亭集序》,万一有,他不写上呢?谁说得清。另一说还在武则天和李治的墓里,因为乾陵没有被盗,现在也还没挖,所以说不准。总之现在还个迷。但大家公认其最好的摹本时冯承素的神龙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摹本天下第二行书:唐代 颜真卿《祭侄文稿》 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天下第三行书:宋代 苏轼《寒食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寒食帖》真迹前三甲的排序,应该没有多大争议,但也有人觉得《祭侄文稿》应该排第一。第四至第十依次如下:天下第四行书:东晋 王珣《伯远帖》 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珣《伯远帖》真迹天下第五行书: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这也是比较迷乱的名帖之一,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杨凝式《韭花帖》摹本天下第六行书:唐代 柳公权《蒙诏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柳公权《蒙诏帖》真迹天下第七行书:唐代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也称《季鹰帖》。真迹早已不见,现存版本是唐人钩填摹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钩填摹本天下第八在行书:宋代 米芾《蜀素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蜀素帖》真迹天下第九行书:宋代 黄庭坚《松风阁》真迹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松风阁》 真迹天下第十行书:宋代 李建中《土母帖》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行书字帖有哪些
1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 2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3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宋 苏轼 4 第四行书——《伯远帖》 晋代 王珣 5 第五行书——《韭花帖》 杨凝式 字景度,号虚白, 唐末五代时期6 天下第六行书——《蒙诏帖》 唐.柳公权 7 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唐代 欧阳询 8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北宋书法家米芾 9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宋黄庭坚 10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李建中 北宋书法家。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包括哪些?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扩展资料行书的出现与兴盛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是出自王羲之之手。
常用字行书字帖有哪些?
常用字行书字帖如下:1、自古一直有个论调就是《集王圣教序》是不二法门。因为古代没有彩印复印,只有刻帖拓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墨迹帖就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学书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刻帖中寻找范本,而《集王圣教序》又是刻帖中效果最好的,所以古这种情况下古人一直推崇集王圣教序。2、王羲之的《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诗》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练书法还是要从古法入手,根正才能结出正果。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书写规则是一样的。现在的硬笔书法家也是精通毛笔书法的。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一方面行书的出现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另一方面相对于草书难以辨认,行书更显灵动和优美。庞中华的字是建立在深厚的基本功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然是风格自然会出现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现象。他的字笔画技巧明显,有利于初学者学习练习。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