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原理

时间:2024-10-23 14:46:01编辑:流行君

MRI是什么?可以详细的分类吗?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MRA:MR血管成像,分为使用造影剂和不使用造影剂。
MRCP:MR胆管成像,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确定有无结石及胆道扩张。
MRU:MR泌尿成像,显示输尿管及膀胱,确定有无尿路扩张及畸形等疾病。
MRM:MR神经成像,主要运用于周围神经疾病诊断。
也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分类。
同时MRI可以有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两种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T1T2原理很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专业书籍。


mri的工作原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mri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mri的技术特点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C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扫描时间相对较长,伪影也较CT多。   mri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mri的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这样一来,自旋的核同时也以自旋轴和外加磁场的向量方向的夹角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这种旋进叫做拉莫尔旋进,就像旋转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转动。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这样,自旋核还要在射频方向上旋进,这种叠加的旋进状态叫做章动。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mri的医疗用途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   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与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

磁共振报告上说:T1W呈等低稍高信号影,T2W呈高等信号,代表什么意思?

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是磁共振的影像表现,这种信号可能是组织的一个正常信号,也可能是由于局部病变的原因导致的。因为是不是异常信号要根据磁共振检查的部位进行判断。比如头部磁共振检查,这种信号改变可能提示是液体成分,比如正常的脑脊液就呈现这种信号,而蛛网膜囊肿也可以是这种信号改变。所以只有结合磁共振影像图片,进行判断才有意义。1病灶分布的特点:大脑灰质的血供是白质的3~4倍,解剖上供血动脉在灰白质交界区域突然变细,故使血行播散瘤栓易于在此受阻,因此肺癌脑转移时多分布于幕上灰白质交界处。  2信号特点:在MRI平扫时,T1W1上肿瘤一般呈低或等低信号,T2W1上呈稍高,等高或混杂高信号。如转移灶内有坏死,则T1W1是低信号,T2W1是高信号。如合并出血时,T1W1则有特征性高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须做抑脂序列,主要与脂肪信号鉴别。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的实质性强化,而有囊变可呈环形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数目较平扫时明显增多。肺癌脑转移MRI增强扫描诊断" width="400" height="300" />  3鉴别诊断  ·多发性脑脓肿:脑脓肿多呈环状较均匀的薄壁强化,常有感染病史,通过治疗随访可见病灶好转或消失。  ·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多较大,边界不清,坏死多见。  ·原发性淋巴瘤:MRI上T2W1呈等低信号,很少坏死。  ·多发性脑膜瘤:多属于脑外,与硬膜相连。  ·多发性脑梗死:病灶无或仅有轻度占位征象,强化不明显。病人是突然发病,随访可鉴别。  ·脑囊虫病:病灶较小,直径多不超过1.0cm,有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中心有点状头节强化。  ·脑结核:好发于青少年,常见基底池内弥漫性斑片状强化或脑膜强化,靶环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如果单发病灶,需与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脑膜瘤等鉴别。


怎样通俗易懂的解释磁共振成像原理?

简单的说,MR就是一个会接受发射接受无线电信号的大磁铁,进去以后,身体就会被暂时磁化,这个时候体内成分对外界特定的无线电信号有不同的反应,电脑可以分析这个反应,推测身体的组成成分;出来后就没什么不正常了。主要要消除他们对辐射危害的疑虑啥的,就相当于你在一个大磁铁里面打了一个电话。(磁铁和电话这种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东西,并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们有害。)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核磁共振就是显示各个组织听不听话,有多听话的。本来很听话的组织里突然冒出几个不听话的。一群小学生,你站到操场领操台上大喊一声,都他妈面向我站好!之后一部分小学生面向你站好了,这是听话的,不面向你的就是不听话的。之后你啥也不做,一会儿面向你的小学生也渐渐爱干嘛干嘛去了,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变的快的就不听话一些,变得慢的就听话一些。人体有的组织听话,有的组织不听话,核磁共振就是显示各个组织听不听话,有多听话的。本来很听话的组织里突然冒出几个不听话的,那就有问题了,反之亦然。让从未接触过的长辈明白”就不可能说的很清楚到位。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原子核的自旋。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当自旋核(spinnuclear)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0的外磁场中时,除自旋外,还会绕B0运动,这种运动情况与陀螺的运动情况十分相像,称为拉莫尔进动(larmorprocess)。自旋核进动的角速度ω0与外磁场感应强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数即为磁旋比(magnetogyricratio)γ。式中ν0是进动频率。扩展资料:核磁共振原理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观察到的人体内H质子运动的一个成像,做检查的时候,被检查者会在一个大的磁体内,就是大的圆筒之内,通过射频的激发,人体内的不同器官的H质子有不同的活动状况。产生的射频脉冲,在经过线圈的吸收产生图像,所以磁共振的成像其实是人体内H质子的成像。有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的患者、发烧的患者、贴膏药的患者禁止做磁共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磁共振原理

上一篇:重庆摩托车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