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

时间:2024-10-23 12:34:23编辑:流行君

本草备要的内容介绍

《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日食菜物等部。共收常用药物478种,续增日食菜物54种,对各味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禁忌、产地、采集、收贮、畏恶、炮制等《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日均有论述。特别是引述历代名家精论,及验案、奇案、疑案、验方、秘方,及对有关药物之辨误、辨疑、质疑等。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是汪昂编著。《本草备要》会告诉我们吃哪些中药来补益五脏,以获致健康。若能于平常时多吃一些安养五脏的中药,则可以提升免疫力,减少疲劳感冒,增进工作效率,并使情绪平稳,身心柔软。汪氏认为古今本草有数百家之多,内容精详者,莫如《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难究殚…··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而《明医指掌》中的药性歌,便于“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再如《本草蒙签》、《本草经疏》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但《本草蒙筌》“文拘对偶,辞太繁,而阙略尚多”。《本草经疏》的药物“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因此,从诸家本草中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故订名为《本草备要》。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欢迎。[附]《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乾隆22年),吴仪洛编著。吴氏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氏“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此书问世后,颇受医家称许,认为切合实用,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草备要的作者简介

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县西门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5),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享年八十一岁。 汪氏早年饱读经史百家,是明代末年诸生。曾寄籍浙江丽水。明亡后,他不愿为清朝统治者效力,顺治初年,三十多岁时,便放弃仕官之途,面潜心医学,以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的研究和著作。汪昂所著辑的医药书籍有三大特点:1.从入门书着手,主要著辑的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2.改变了过去沿用的体裁,使前贤著作中没有阐述透彻的得以充实完善。表达力求尽善尽美。3.著辑汇集了前贤的医药精华,删繁就简,缩龙成寸,辩其舛误,参与己见,由博返约,通俗易懂,朗朗入口,易记易学。汪昂不是一个临床医学家,但是他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进行普及性医药书籍的著辑,用以教人济世。几百年来,他的著作风行海内外,一直是初学者极好的基础入门书。汪昂大器晚成,许多著作是在他高龄时完成的。《医方集解》著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他六十八岁时写成的。此书刊行后,流行全国,医家奉为圭臬。全国中医院校做为参考教材。《紊问灵枢类纂约注》作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是经过四十余年精心研究,到七十五岁才写成的。《本草备要》刊行十年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在八十高龄时补充再版。全书八卷,为采集诸家本草筒辑而成,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选取常用药剂四百七十余种,附图四百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学。

属于清代的本草著作有

1、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是汪昂的《本草备要》。他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基础加以综合节要而成。该书最大特点是实用,所选400种药物皆常用之品,另一特点是通俗,解说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2、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是《本草备要》的增补本。共录药物720种,分类编次悉同《本草备要》,补充了许多未见于本草著作记载的民间药材。在药物识别上也根据体会予以记述,其次在产地、道地药材、炮灸等方面都有新的见解。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中所编纂的药学名著,共分为16卷,收录了大量的药物,包括草木、矿物、动物等,在中国药物和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草纲目》以草药为主,并对每种草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药性、功效、用法等,深入揭示了中医药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观点,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同时,李时中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收集了中国古代的医药知识,还汇集了许多中外医学著作的内容,使得该著作成为了一个集中了古代中外医学经验的重要医学百科全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本草类著作,而《本草纲目》的出现在药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深远,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影响至今。《本草纲目》背景《本草纲目》编纂时期正值明朝末年至清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导致药物的大量减产和严重药草失收。为了解决中药材的短缺,李时中开始收集整理各类药物知识,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的经典之作。

《本草从新》新增了那些内容?

《本草从新》是清代许多具有普及作用的又一部影响较大的本草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757年。本书作者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攻考科举不成,用心钻研医药学。鉴于汪昂的《本草备要》对于学习医药学之影响颇大,但汪氏之论述有拘泥古说之缺点,他在该书基础上,重加修订,约有一半内容仍依汪氏所叙,另一半内容则进行了修订或新增,例如新增的太子参、西洋参等,都是本书所首载。所以在撰成后命名为《本草从新》,共收药物720种,可以说是《本草备要》的一次修订本。该书首刊后,到1957年的200年间,刊行次数达51次之多,也创平均不到4年即有一次刊刻印行的纪录。如果将两书之刊行次数相加,在260年间刊行达115次,平均两年多即重印一次。足见其影响之大,需要之多,普及之广了。

为什么说《本草备要》一书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普及作用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备要》,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普及作用的药物学著作。作者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人,早年业儒,30岁时弃举子业,潜心医药学研究,积40年,博览诸子经史和各家医药书籍,一心用于医药学的普及,撰述甚多。对药物学之普及,亦甚重视,他认为过去的本草学著作“读之率欲睡欲卧,以每药之下,所注者不过脏腑、经络、甘酸苦涩、寒热温平、升降浮沉、病候主治而已。未尝阐发其理,使读之者有意味可咀嚼也。即如证类诸本,采集颇广,又以众说繁芜,观者罔所折衷也”。批评诸家本草之内容文字死板,不能使读者产生兴趣,使本草书成为催眠曲。他编《本草备要》时,确定了“主治之理,务令详明;取用之宜,期于确切;言畅意晰,字少义多”等原则,从结合临床实际出发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此其一也。他还强调《本草备要》之作,“不专为医林而设,盖以疾疢人所时有,脱或处僻小之区,遇庸劣之手,脉候欠审,用药乖方,而无简便方书与之较证,鲜有不受其误者”。说明他编此书,并非专为医界学习研读之用,更有向一般群众普及本草知识之意,此其二也。再看书名,汪氏撰《本草备要》并非单纯追求删繁就简,同时还很注意对前人本草内容之未备者,故名,此其三也。有此三者,该书之特点和重在普及之要求已十分清楚。《本草备要》共收常用药478种,选药甚精。书首论“药性总义”,叙药物性味,归经,炮炙大要等,各论于每药之下,首叙十剂所属,次则辨其气、味、形、色、入经、功用和主治,内容简要,文字明晰,颇受读者之欢迎。自1694年首刊到1955年影印的200多年间,前后共刊印出版达64次之多,即不到4年便有一次刻印刊行,可谓本草书印行频度最高者。单此即可说明其在本草普及上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跑调天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