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

时间:2024-10-22 06:46:25编辑:流行君

西晋八王之乱的详细始末

西晋八王之乱 西晋开国君主武帝(司马炎)承受先人遗业,灭蜀篡魏,继而平吴,统一中国。但武帝在位期间,非但未能奠定室强盛之基础,反而认为魏因孤立而亡,乃仿汉初局部施行封建之法,大封子弟二十余人,以屏藩王室,并付以兵权。其后又分遗诸王为方镇与都督予以指挥调发之兵权,分镇要津,种下日后诸王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祸根,始则酿成「八王之乱」终则导至「永嘉之祸」,使晋室衰亡。劳干在「魏晋南北朝史」中称「永嘉之乱」,由于「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导源于「贾后之乱政」,说明「八王之乱」与「西晋衰亡」之关系密切。 武帝在位期间祇顾享乐,于继嗣未加深思熟虑,竟立迹近 *** 的司马衷为嗣,是为惠帝。惠帝凭闇,未能亲理政务,皇后贾氏,为人险诈,阴狠悍 ,心怀干政的野心。但武帝临终时以杨骏太傅,辅佐惠帝。杨骏为人刚复,多树党羽,统领禁兵,引起宗室诸王的不满。贾后乃谋利用诸王的力量以对抗杨骏,遂召勇猛的楚王玮入京师,不久诬告杨骏谋反,命楚王出兵讨伐,尽诛杨骏及其党羽。杨骏死后,贾后乃改以当时最具威望的汝南王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掌朝政。然不久,贾后又不满汝南王的专权,而楚王与汝南王亦有隙嫌,于是利用楚王诛杀汝南王,再以残暴嗜的罪名乘机诛除楚王,造成贾后弄权的局面,肆无忌惮,乃有废太子遹之举,复毒杀之,「八王之乱」由北而起。赵王伦乃借为太子遹复仇之名,联合齐王冏率兵入宫,杀贾后党羽,并赐死贾后。事后,赵王自为相国,阴谋篡位。于是由贾后之乱政进一步伸展到室诸王进一步的内争。 所谓「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自赵王伦自为相国后,不久逼惠帝让位,自称皇帝。引起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之不满,遂合兵攻赵王伦,赵王战败自杀,惠帝复位后,齐王冏入朝专政,成都王、河间王率兵返回本镇。齐王骄奢擅权,中外失望。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出兵讨冏,时长沙王乂在京师响应擒冏而杀之。于是,晋室政权表面上归长沙王执掌,实际则由成都王颖遥控,朝中事无大小都以颖意取决。但颖较冏更为骄恣,政事益加废弛,长沙王乂又夙集才略,大为颖所忌讳,阴谋除乂,乃联合河间王颙合兵进洛阳。时东海王越在京师擒乂,乂被杀。成都王颖乃逼惠帝立他为皇太弟,兼领丞相,却以河间王颙为太宰。 成都王恣意刑杀,僭侈日甚,引起各方之反感。永兴元年七月,平北将军与东海王越之弟腾攻颖,颖救依靠河间王颙。颙废点颖,继而逼惠帝西走长安,东海王越樧讨颙,河间王颙被杀。光熙元年,越弑惠帝,另立皇太子炽即位,是为怀帝。东海王越为最后胜利者,从此独专朝政,骄纵无比,然在外患日极下忧惧而终。 计「八王之乱」始自惠帝元康元年(2914D),终于光熙元年(306),前后达十六年之久,晋室统治基础遂为动摇,造成外族崛兴,乘势灭晋之机。两者关系至为密切,兹据史实论析之: (甲)八王之乱形成中央 *** 解体,八王相继在中央执掌大政,事无大小皆决于己意,使朝纲解体,政治混乱,如赵王伦 庸愚,毫无远略,使政治日坏﹔齐王冏专政,又擅权骄奢﹔成都王颖恣意刑杀,政事益加废弛。中央辅弼无人,政治体系解 ,自然难有作为。加上诸王手足相残,视惠帝如傀儡,实有乖人伦之旨,遂使大臣、士大夫离心,如赵王伦篡位、东海王杀惠帝,如此行为实难使群臣心服。旦诸王各树势力,使群臣不能衷诚合作,胡人乘时崛起,终移晋祚。 (乙)八王相残造成地方无力平乱,在晋武帝即位之初,鉴于曹魏苛待宗室,以致权臣得势,遂分封诸王。最初诸王虽然都在京师,但给予他们兵权且又可自行选署其本国的文武官吏,政治力量自然雄厚。其后武帝遗王就国,并以其中诸王都督诸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诸军事、楚王玮督杨州诸军事、河间王颙镇守间中,同时在平吴之后武帝为杜绝州郡积垂之势,裁撤州郡武备,刺史祇掌察举,不再领兵,遂使地方武力完全以王国为重心,及八王之乱,骨肉相残,使控制地方之军事力量解体,遂无法控制崛兴之胡族,终成「永嘉之祸」。 (丙)诸王用胡族为兵,促成汉胡势力之消长。在诸王混戢相残的过程不但未能兼顾境内诸胡的酝酿起事,且利用若干胡族助战,例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东海王越之弟腾引为桓兵为助,即东海王的部众中就有鲜卑兵三万人。由于诸胡兵投入中原战场,势力加速壮盛,未几即从横大河南北。在八王之乱结束前两年,匈奴刘渊,氐人李雄叛晋,揭开胡族大叛乱的序幕。在胡族的同时,帝国境内连年旱、疫流行,民人饥馑,相聚求食,引发大规模的人民流徙与民变。遂使怀帝时,胡族叛乱与流民变起交织一起,天下形势是崩坏,晋室已因诸王之相残衰敝王堪,无力控制这新的变局,终有「永嘉之祸」。 总之,汉自武以来,不少胡人内徙中国,至武帝时对晋国中心形成半月形包围形势,江统郭钦光后虽曾作徙戎之论,皆不为晋室所接纳。而晋室又未能将之彻底汉化,管理官吏又常施以欺压手段,民族积怨早成。在西晋开国之初,尚有足够军事力量以为,及至八王一经相残,诸王便专力于内争,无暇外顾,且诸王相争,军力消耗极大,已难控制日益壮大之胡族,故在「八王之乱」的后期,除了匈奴刘氏据平阳,氐人李氏成都外,羯人石勒之军队乘虚流窜蹂躏遍于大河南北。晋怀帝永嘉五年,怀帝愤东海王越专横乃密诏将军苟晞讨之,东海王越忧愤而死,太尉王衍等奉东海王越丧还东海,石勒追击之,大破晋军,晋室中枢兵力全被摧毁,匈奴人刘聪乘机遣军追寇,晋兵屡败,终为刘曜、石勒等陷洛阳,俘怀帝,史称「永嘉之祸」。后晋人拥立愍帝于长安,刘曜又进逼,晋兵穷食尽,愍帝乃降晋亡。故「八王之乱」实导至晋室衰亡之主因也。
参考: .geocities/joseph82dec/eightrebellion


晋朝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年代?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公元291年7月26日,中国西晋王朝发生内乱,八王之乱开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2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4人共管京城机要。由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并重用嬖人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恤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一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3天3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20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坏,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入张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八王为:汝南王 司马亮楚王 司马玮赵王 司马伦齐王 司马冏河间王 司马颙成都王 司马颖长沙王 司马乂东海王 司马越

上一篇:别墅效果图

下一篇:没有了